追求舒适是人的天性,而想要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会走出舒适区。
比如“怼”这个网络热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发音到底是几声?有多少人深究过呢?
高人指点
一次,外出办事,同行人中,突然有说起了“怼”这个字,这时,一位媒体人马上纠正了该字的读法,同时又把该字的原意讲了出来。至于,该字如何演变成网络热词,成为网媒津津乐道使用最频繁的字,对此,这位媒体人也只是摇下头,轻声叹息。
难道这些“怼”都错了?
“10连怼!外交部的回应太硬气!”“央视记者遭三连怼 书记省长批示严查 副局长被立案”……这些知名网站的标题有问题吗?
之前,我也是想当然这么用的,从没深究过这个字。若不是媒体高人的提醒,也许根本不认为有什么不妥。于是赶紧百度脑补一下。
百度怎么说
怼,拼音为duì,基本意思是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湖北方言中表达“让一方屈服另一方屈服的言行意图”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eǐ”的字。
2017年12月12日下午,《咬文嚼字》评出了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怼”字位列其中。2017年12月18日,“怼”入选“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正本清源,让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给我一个教训,对于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概念绝不能似是而非,尤其是文字工作者,更不能盲从地听之任之。
解决的办法是下载一个“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遇到拿不准的字,马上去查。
以富兰克林为榜样
富兰克林在写作上之所以取得一流的成就,与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走出舒适区有关。
富兰克林为提升写作水平,把《观察家》这本杂作为他的写作导师,每每看完一篇文章后,便尝试用自己的话复写文章的内容,然后对照原文思考哪里有欠缺,哪里需要向原作者学习。
当他发现自己词汇量不够丰富,就将文章转写成最需要新鲜词汇的诗歌,过一段时间再写回散文。
最后他将原文打乱顺序编写索引,然后再次按照自己的逻辑复写文章,之后与原文对照,反馈之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