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视频,假期一个板面店家的孩子,技艺娴熟的炒菜,甩面,像这样:
这样:
12岁,已经帮妈妈甩板面5、6年了。即使自己是小孩子,也想帮爸爸妈妈干点活。
店里经常会做一些公益,一些没能力吃饭、孤寡老人可以免费领一份套餐。
可能有人会认为,也许是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所以孩子比较懂事,看到后边,说到家里开的是路虎,他将来想开劳斯莱斯,说明店开得还不错。
也许这是公司做的广告,不过看他干活的架势,自己开个小面馆都行了。相信将来他适应社会的能力会比较强,抗击打能力也不会差,也更有独立性、主动性。
这个年纪,更多的孩子,放假都是争分夺秒抱着电子产品,打游戏,刷视频,做一些有助于脑子萎缩,失去觉察力的事情。油瓶子倒了不会扶,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偶尔被逼着写写作业,学学习,经常会闹的鸡飞狗跳。
于是略微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孩子这种状态是家长想要的吗?家长想要的状态是什么呢?
做个代入,一些东西便浮现出来。
关于孩子,
我希望ta喜欢学习,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对某些方面感兴趣,喜欢投入进去研究。主动了解相关知识,亲自实践,验证。学习不是痛苦和压力,是服务于探索的工具,是陪伴终生的伙伴。
探索本身就充满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会进行假设,设计方法,实验,实践。会成功,也会失败。失败了,重新调整方法,方向,再实践,最终得出结果。失败没什么可怕,成功也没什么可骄傲,不因此定义自己。
有了这种意识,生命中会多出很多乐趣。发乎于心的探究,不带评判的面对过程与结果,过程、结果都只是数据,达成目的过程中的数据。数据是用来评估设想、方法的正确与否,从而判断是继续还是调整。
具备这种认知,做事效果必然好于因为功利,因为要证明自己,得到外界认可,因为迫于压力不得不做。
希望ta能坦然接受世俗所谓的优点、缺点。这些都是世人造出来的愚蠢想法。愚蠢的想法,为什么要在乎,为什么要遵从。能接纳自己的一切,自然圆满、自洽,散发出来的气场也是笃定、舒服的。
接受所谓好的不好的,并不是给自己找理由。是接受还是找理由,每个人都有能力判断。只需要安静下来问自己,答案自会浮现。
这就是要养成时时内省,觉察的习惯,习惯形成后,顺理成章很简单。
希望ta负责任。从小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品格。给机会让ta自己做决定,做了决定,因此产生的结果就要负责。具备这种品格,事前会三思,做计划,事后勇于承担责任,不抱怨,不找借口,主动想办法,独立自主。
给机会决定,给机会摔倒,再支持ta面对,爬起,不断确认,独立人格才能茁长成长。
不给空间,一切代劳,决定也代劳,承担责任也代劳,除了分数,人格会有什么成长?白白浪费了最关键的十几年。将来总是要独自面对世界,如此娇嫩脆弱,父母怎么能放心。
希望ta能量满满,接纳所有的情绪。兴奋、沮丧、愉悦、愤怒、无助……,最终能自如地看情绪的潮起潮落,只是来来回回,起起落落。来自外界的情绪,如自己的情绪一般处置,如浮云,飘来飘去。进而可选择主动引发自己想要的氛围、气场,带动外界情绪。
希望ta能自如地切换贡献与接受给予,贡献会心生喜悦,接受给予会引发他人心生喜悦。
家庭是最重要的接收,塑造,实验,练习,实践场所。
家庭也是一个团队。团队中每个人是什么样的角色?家庭共同的目标是什么?作为家庭中的每一份子,能够贡献的是什么?获得的是什么?孩子作为家庭一员,是什么角色?只是被动的处于从属位置,被动的索取,还是家长低估了他们,剥夺了他们的主动性,没能引导甚至压制了他们主动贡献的意愿和体验?引发他们的贡献会带动他们什么品质,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不经意地引导和一味地纵容他们的索取,会导致他们形成什么观念,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是你想让ta成为的人?为了让ta成为自如切换贡献与接受给予的人,父母需要做些什么?
希望ta不刻板于通过辛苦的求学,成为一个勤勤恳恳的打工人。来到这个世界,不只是为了生存,为了体验一种职业,一种生活,社会描画的若干角色,甚至国家机器不同阶段需要制造的具备对应技术的螺丝钉。要跳出既有框架,形成通用的,更贴切地说是变化、没有定式的、不受束缚的,一种态。
自由职业、创业、尝试各种赚钱方式,对跳出框架,设想,实践,比成为一个打工人,冲击力和效果更强,更能促进成长。
校园里的学习,那些知识、技能,大部分是为了完成一个专业螺丝钉的打造。不加引导,对形成自由、独立、勇敢、坚韧、负责任、不畏艰难、引领等等这些品质没什么用。善加引导,把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情形、场景,作为契机,就会成为引发以上品质极好的工具。和走上社会,工作中,遇到各种情形的作用是一样的。
能够形成这些品质,和学习成绩比起来,效力能量根本是天壤之别。
这么多希望,不是仅靠希望就能实现。家长本身又有很多生存、生活上的事情要做,时间、精力都有限。就要分解目标,针对一个个阶段目标,制定阶段计划,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去达成。单纯地说教是无力的。孩子还没受太大污染,感知能力很强,虽然他们不能清楚表达,但感知很清晰。
评估自己的能力、时间,尽最大所能,能完成多少是多少,接受综合因素,产生的结果。
这个过程中,自然是什么方法、招数都可以用,软硬兼施,只要不把娃引导歪了就好。
家长是自由的、有空间的,带出的孩子就会空间大、自由、有弹性,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只是简单的在知识上鸡娃,有的是因为家长没时间没精力;有的是因为懒惰,不爱动脑,嫌麻烦,直接随大流更简单;有的是认知确实没到。因此想要孩子有多大的空间、迈上多高的阶梯,家长也需要一路努力,提升自己。不要成为天花板,而是提升认知,做好跳板,做好导师,做好教练。
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功课,是父母被动成长的动力、助力,是挑战,也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