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红小鬼”们
斯诺一到安塞,就受到了“冷遇”——他被两个“红小鬼”漠视了。
“红小鬼”负责给斯诺端饭,斯诺看到是两个孩子,便打招呼:“喂,拿点冷水来。”然而两个孩子都没有理他。是听不懂他的蹩脚的汉语,还是我们苏区的孩子没有礼貌?都不是。
斯诺对两个孩子肃然起敬。两个红小鬼在一个外国记者面前不卑不亢,呵护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为什么能这样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战士,知道自己是一支伟大的部队——红军中的一员,知道自己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知道在自己的身后有一个坚实的倚靠——中国共产党。
斯诺在延安遇到了很多个红小鬼,在他的眼里,这些小鬼无不“愉快,勤奋而又忠实”。
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四年前从福建漳州参军,参加了长征。他出身贫苦,家里粮食不够吃。他知道红军帮助穷人,当听说红军到了漳州附近的时候,他翻山越岭找到了部队。红军先把他送到学校里,后来又到了他的家,给他家分到了田地,家里兄弟三人都参加了红军。斯诺感慨道:“用不着问他喜欢不喜欢他的同志们,没有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会跟着自己所憎恶的军队走六千英里路的。”
斯诺还遇到一个绰号叫“山西娃娃”的红小鬼。他只有十二岁,原本是洪洞县附近镇上一家店铺的学徒,红军到来的时候,他和其他三个学徒偷偷爬过城墙,加入了红军。他说:“红军为穷人作战。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
斯诺问一个十五岁的瘦削的红小鬼:“长征很困苦吧?”他回答:“不苦,不苦。跟同志们在一起,什么长征都不苦。我们革命的少年不能想到事情苦不苦,我们只能想到当前的任务。如果它要我们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它要我们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
一个十四岁的小鬼,原本是上海机器厂里的学徒,同三个伴侣,经过各种危险,到了西北。斯诺问他想念上海吗?毕竟延安的条件与上海相比是天壤之别。他的回答是不。他在上海只能望着商店橱窗里美味的食品——仅仅是看一看,而在延安,他能够吃饱肚子,能在学校学习,上海再繁华,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有一个红小鬼,斯诺给他记下了名字——向季伯。他是李克农的传令兵,山西人,十四五岁,他的烦恼是自己的名字。
斯诺笔下有领袖们鲜活的形象,同时也记录下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们出身贫苦,特殊的经历使他们快速地成长起来,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上小学,上初中,而他们已经走过了漫漫长征路,经历了无数的腥风血雨。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们坚定着自己的信仰,畅想着美好的生活,并且为这美好的生活努力着,奋斗着,他们是红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