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发展与个人休戚相关,个体选择了决定家族命运。谢家的崛起绝对离不开谢安的良苦用心。谢安是一个乐于清谈、顾全大局礼贤下士、言传身教的人。
谢安是一个清谈领袖。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王羲之认为每个人都要为国效力,清谈会耽误国事,但是谢安认为“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却只延续了两代就灭亡了,难道也是清谈导致的祸患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其实真正误国的并不是清谈,而是清谈的人,王衍和谢安都喜欢清谈,为何一个是乱天下者,一个是风流宰相。“王衍以清谈闻天下”王衍在清谈方面赫赫有名,被很多人们赞扬,但到了关键时刻,王衍却露出不思为国、狡兔三窟的本性。谢安在清谈方面也是赫赫有名,在治理国家,谋划对策方面却更胜王衍一筹。一次,王羲之、支道林、谢安等人,在王蒙家开派对。大家以《庄子·渔父》为题,各抒己见。支道林侃侃而谈七百多言,可谓是出了不小的风头,轮到谢安时,他竟如滔滔江水一般,绵延不绝了一万多言,霎时间,不仅艳惊四座,还将自己的风采,对清谈的见解,刻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他们在庄子中随便抽了一篇文章,支道林只能说700多句,但是谢安能说一万多句,可以看出谢安清谈技术高超,所以称他为清谈领袖。
谢安是一个顾全大局礼贤下士的人。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公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从容谓万曰:“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万从之。因召集诸将,都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云:“诸君皆是劲卒。”诸将甚忿恨之。谢公欲深著恩信,自队主将帅以下,无不身造,厚相逊谢。及万事败,军中因欲除之。复云:“当为隐士。”故幸而得免。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谢安为了弥补谢万做错的事,给将军们一个一个道歉,既保全了谢万的性命,还顾全了大局,从中可以看出谢安的军事能力。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谢安知道桓公要杀他,他还是毫不畏惧,神色平常,不愿意暴露军情,和王坦之形成了鲜的对比,体现了谢安在军事上顾全大局,拥有使晋阼运移的才能。
谢安不仅在军事上顾全大局,还是一个言传身教的家长。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笑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谢太傅问诸子至,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谢安表示再多的口头教育,也比不上父母的身教。只有父母起带头作用,才能激励孩子学习,学习不是在表面说,而是在心里学。
谢安在哪方面都是为了国家。四十多岁出山做官,在剩余的三十年里,一心都想着为国奉献。陈郡谢家的崛起和发迹,是一代代谢家人的积累而成。家族的发展与个人休戚相关个人选择决定家族命运。谢安选择出山做官,一下决定了谢家的命运,称谢安为谢家的领头人不为过。
为国奉献者必谢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