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很多问题就是父母本身或者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知道问题出来要去解决,但是很多时候尝试的方法却不得解。
所以,不管已为父母,还是即将为父母,储备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尤为重要。
想到孩子,是双眉紧蹙,还是脸上带笑?中国的家长太习惯聚焦于孩子的“问题”了。
家长们你有多久没有表扬你的孩子了?看到的总是家长挑剔的眼光,这是家长心理系统的问题。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问题,不是他自己的问题。是他在同家长不断进行互动之后,最终形成的问题。
家长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一直在学习上聚焦于孩子不完美、不成熟的地方。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
家长问题导向的视角,是心理系统的一个特点。
这个问题,跟孩子优秀不优秀,跟孩子关联度不高。而是跟家长的心理视角的关联度更高。问题导向视角的家长,长期发展下去,小学时可能会看到拖拉的孩子,到了初高中阶段可能会看到一个逃学的孩子。
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现在有些家长是一知半解,造成许多无谓的焦虑。
初高中阶段,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虚荣,要穿名牌,请同学客,孩子会非常在意面子,装大方。这是家长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特点。这个阶段是人格独立期,孩子自己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希望外界人肯定他。他的心理特点会表现出希望借用名牌、请客,去增加个体的力量感。对此家长首先要理解,不要扣道德的帽子。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自私,不如三四岁的孩子爱分享。但其实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自我意识。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建立,随着行为自主,孩子也会对自己的东西保护。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
家长们小时候没吃没喝,也没有任何心理问题,不骄气。可现在的孩子玻璃心,家长认为就是打少了,因为打击少反而变得脆弱。但实际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对孩子心理需求是影响的。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感,那个时候家长们那一代人就满足了。但是,现在的孩子不会满足了,他们需要爱与归属感、情感、尊重、成就感,现在家长用过去的方式来满足今天的孩子,就不合适了。
心理营养不足,所以玻璃心。
手机如果有罪,最大的罪过,就是遮蔽了许多问题。
………………
第一课,知道了自己存在哪些问题?也知道了自己的方式方法有时候错了很多。
好在,我们还有各种渠道和途径,随时可以学习起来,只要你愿意花上时间和精力。
学习是一种高级精神生活。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正能量,有自我价值感的人。这不仅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也我们对自己这个生命的一种比较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