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我,有一个梦想,当我有钱了,一定要为家乡捐建一座图书馆。然而,人到中年,非富非贵的我,也只能让其成为真正的梦了。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几乎从未接触过书。
当我成为小学生的时候,除了课本,作业本,再无其他学习资料。课外读物?绘本?故事书?是什么?那时的我不知它们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学校说要建图书室,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捐三本书。直到那一天,我才知道,除了课本,还有别的书,还有图画书!
我记得,妈妈给我买了三本图画书,很薄,是那种画多字少的书,也就是如今所说的绘本。我拿着这三本图画书,把它们交给了老师,而我只见过它们的封面。
后来,过了几天,老师竟然把这三本书还给了我,说我可以留着它们了。一开始,我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三本书。它们那么薄那么大,和我的课本格格不入,不能把它们放到一起。
于是,我原封不动的把它们带回了家。妈妈问怎么把书拿回来了,我说老师还给我的。
后来,这三本图画书就静静地在纸箱子里躺着了。书橱,书柜,书架这种东西,在我们那里是没有市场的。我们装书用的是装方便面的纸箱子,我的小学初中课本作业本练习册用掉了好几个纸箱子。
五年级的暑假很长很长,足足有三个月,因为那是毕业季!(在此说明一下,我当时是五四制,五年小学,四年初中。)妈妈的熟人来找我借课本,说是她家孩子要提前学一学。于是我搬出那些方便面箱子给她找了起来。熟人满意而归,我在整理剩余书的时候看见了那三本很薄很大的图画书。闲来无事,我便翻看起来。
三本图画书我现在只记得一本,叫《拾麦穗的人》,其他两本我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但是,我对当时翻看这三本书的情形却记忆深刻。
我记得,翻开书我便开始读,文字很少,对于五年级的我来说,没什么生字,再加上图画的很清楚很形象,使我对故事的理解没有一点儿障碍。
我被那图片和文字讲述的故事吸引住了,一口气看完了三本。因为这三本书实在是太薄了,勾起了我的读书欲望而不能使其完全释放,于是,只要有字儿的地方我就读起来,然而,薄书就是薄书,不一会儿就没的读了。
没的读怎么办?灵机一动,再读一遍呀!于是,我又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后来,过上几天,我就读一遍,这三本书陪着我度过了人生最长的暑假。
从那以后,我又没有书可读了。上了初中的我,便好好读课本,直到初二的有一天,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借书证。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它,后来,同学都借了书,连课间都安静下来了,我便也去借了书。
我记得借的第一本书是巴金先生的《家》,那时的我,对文学并不了解。只记得读《家》的时侯有一种被触动的感觉。我会因人物开心而开心,也会因人物苦恼儿而不悦,更会因人物的悲惨命运而痛哭流涕。那时只是被故事吸引,却不知,文学的力量已然发挥出作用了。
文学,在我的生命中,或许是来的太早,又或许是来的太晚。我是转了好大一个圈儿才与它再见的。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素质教育还没有正式实行。学业紧张的时候,老师是不允许看课外书的,同学们都是偷偷地看。而我,在学习上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不让看,我连碰都不碰一下。所以,我的初中后期和高中就是伴着课本和课外辅导书度过的。
刻苦学习的我,虽然成绩还不错,但是知识面却很窄。上了大学之后,我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大学的图书馆成了我的自习室。我在这里读了很多书,我读了巴金、老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等五四作家的生平和作品。
我与文学的正式相见是在研究生时期。文学成了我的专业,也指引了我生活的方向。我尊重文字,更受益于文字。从此,阅读成了我生活的必需品。
我在阅读的路上跌跌撞撞,时断时续。我特别羡慕那些出生书香世家的人们,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书籍为伴,更有长辈的示范和指点。他们从小形成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让他们比同龄人站的更高,走的更远。而我庆幸的是,我能够在兜兜转转中,最终回到阅读的轨道。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它能驱除内心的荒芜,缓解现实的冷酷,更能让你的时间变得有价值,生命变得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