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聊天时通常说什么?
我复盘自己和别人沟通时的表现时发现,我与人沟通时并不是以对方接受信息与认可情绪为目的,而是去寻求认同。
比如我和别人交流一本书的内容,往往会说一小段书籍里的相关内容,之后会刻意把话题引到阅读速度上,进而去强调自己可以40分钟看一本书,来寻求赞扬。
但这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聊天,因为我打破了我们之间前期搭建的法则,即:聊我们约定的共通话题。
回归到我们的聊天内容之中,实际上,当我们以什么样的初衷去进行沟通,沟通往往会结束于我们的初衷。
比如,当你在和姑娘聊天时抱着“想要追求她”的初衷去聊天,话题往往中止于你在显示自己很厉害这一方面,因为姑娘摄取到的直接信息是:他在刻意的表现自己。
这种社交方式或许有效,因为向别人显示自己的能力是这个社会的通用法则,我们必须将自己包装成很厉害的样子。
但它并不是一个好的社交方式。
2。
好的社交方式是:我与你之间是互相平等的个体,我们互相尊重,在“以彼此舒适为前提”的共识之中进行信息交流于情感置换。
但作为一个内向者,我很难做到自己舒适,更不用说让对方舒适了。
比如刚刚认识一个人时,我往往会感觉到局促不安,说话时不自信,想要马上逃离。我一直在心里强调一件事:我们初次见面,我是一个内向者,我很抱歉我无法向你施以善意。
但仔细分析这种心态之后我发现:内向是真的,但对于“内向者”这个词汇,我的理解是错误的。
大多数人对内向者的定义是:我是一个内向的人。
并不是这样的,内向者的含义是:内向与我相伴,但我无需向你证明内向可以定义我。
也可以这样说:我可以将我自己定义为一个内向的人,但外向所具备的社交力,我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获得。(ps:刻意练习:是指明晰自己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提高训练。)
而我之所以定义自己为内向者,并不是因为我不会社交,也不是因为我没有朋友,是因为我喜欢向内探索来获取力量,不喜欢从外界的喧嚣中获得能量。
在沟通中,我们常常用“内向”来欺骗自己,为自己的懒做辩护。
3。
事实上,对于没有对沟通进行刻意练习的内向者,在一段聊天中,往往会猝不及防的开始,紧接着毫无预兆的结束。
这是内向者的自我感觉,内向者总觉得自己与时局格格不入,一般来说,有礼貌的内向者都是KTV里盯歌词,饭局里盯碗筷,公园里盯花草,公交车里盯手机。
但事实上,相比于外向者,内向者更会交际。
内向者喜欢向自我内部探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内向者作为社交中的旁观者,更容易发现整个社交中的关于与社交双方所遵循的法则。
但同时,内向者虽然热衷于发现法则,但不会利用法则,原因有两个。
第一,内向者在意个人的感受,更注重的并非是聊天本身,而是对方对他的评价。比如在遇到陌生人时,尽力的保持礼貌,但在聊天时,他们发现自己呈现出一种拘谨的状态,由于害怕被评价为害羞或者不善交际,于是用拘谨的状态结束了这次聊天。
第二,内向者少了刻意练习的过程。
对于交际的内向者而言,需要练习两个部分。
1.练习控制情绪。
实际上,内向者在发挥自己社交优势时,他们尽管看上去虽然能够很好的隐藏自己的情绪,但隐藏不是控制,内向者的反而更容易陷入到交际的自我否否定之中,更需要去接纳自己的情绪。
2.练习说自己不了解的东西。
大部分人认为我们要表达对的,这才是对知识的敬畏。实则不然,表达本身是一件充满自信的事情。内向者认为,当我说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时,很容易把事情搞砸。但不是的,不专业的意见没有可取性,不足以搞砸一件事。
所以,试着练习大胆地说错误的东西(比如这篇文章的内容),在表达时态度谦逊一点,但不要总是用可能、也许、我觉得等等词汇。这样,你会逐渐建立自我评价机制,而不是搭建一个自我虚构的环境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