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雪人》是一本很爽的书,让我直追两个通宵一口气将它读完。极强的电影感,精彩的场面描写,整个阅读过程几乎都是脑海里自行设想的一帧帧电影场景。
然而,做为悬疑题材的小说,《雪人》的结局露底得略早,当真凶第一次与案件出现交集的时候,我便已经看出。再看看其他的书评,有不少相同的评论,但是,几乎所有这么表示的读者都还是怀着激动地心情读完了全书,一步步被作者引向那个早已猜到的结局。
从描写上看,是那些丰富的镜头吸引着读者继续看下去的。书里详尽、准确的场景、场面、心理描写在更专注于剧情和情节推进的现代小说中并不多见,但却不太显得冗杂。描写中混合了作者想象力和生活经历,交织出一段非常真实的画面,就如我们很自然地看完一部电影一样,老老实实地看完了小说。
从悬念设置上看,尽管故事主线不难琢磨,但是许多支线线索给了读者思考的乐趣。与倪匡天马行空的强行挂问号不同,书里设置的悬念都提供了相应线索,让读者也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真相(两位作家似乎都有随便看到个地名就拿来当人名的习惯呢)。
悬念的排布也比较合理,疑问在大多数场景下都在适宜的时候被解开。但是最关键的两个烟幕却略显拖沓(以致于单从剩余页数上便能看出这些人不可能是凶手),这对于早已猜到凶手的读者而言难免有些尴尬了,也把主角警探置于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同样的证据面前,他比读者落后了。
所有的设定到最后都被证明是有意义的——然而这种安排也是非常危险的,恰恰是这种过于准确的一一对应,暴露了凶手的身份。为什么要出现这个人物呢?这个人物这样重要的位置,有这样多的巧合,难道只是提供几条小线索么?一旦读者发现这个人物对应的不是某个重大发现或线索,那么,他就只能是凶手了。虽然作者尽量不在这个人物上过多落笔,但是这种刻意无疑又进一步暴露了凶手的身份。
烟幕。不得不说烟幕设置得都比较失败,三个疑似凶手出现得过早,最后一位的杀人动机完全不能自圆其说,也无法和开头的场景呼应,实在太无说服力,令人看得捉急。一个小人物:霉菌检查员的设置倒是出现了意外效果,虽然他的出现仅仅是为了提供一点灵感,但是却也是排名前二的重大嫌疑人。因为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我猜测可能最初的时候他确实有可能是作者设置的真凶的(或者和现实真凶是同一人),但因为某种原因放弃了。
感觉神来一笔的地方是利用朋友的打扑克的测谎经验上真人秀测试某烟幕的反应。
总体而言,是一部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