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事韩信之死
打败项羽以后刘邦赐韩信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光不死、见血不死、见铁不死之免死金牌。
韩信年少时家贫,他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因而四邻八乡之人都比较嫌弃、讨厌他。其母去逝世,他也因贫穷而无钱来办理丧事。
当时南昌亭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便给他闲饭吃,韩信曾多次前往亭长处吃闲饭。数月后,亭长的妻子开始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后,在床上就吃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明白了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复返。
没有吃的,韩信就想到了去钓鱼,可是接连几天也没有钓到一条,竟然饿晕在河边,当时有位漂母,见韩信可怜,便将吃的分了些给他。这位漂母帮助了韩信几十天,直到漂涤完毕。
韩信十分感激漂母的相助之恩,便高兴的对那位大娘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重重的报答你老人家的恩情。”
漂母生气回答:“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当然不管漂母怎样看待他,韩信始终没有忘记漂母的施舍之恩。
韩信高大喜好佩剑,一日,韩信佩剑在街市行走,淮阴屠户中一年轻人当众嘲笑、污辱韩信道:“别看你个子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是个胆小鬼,如果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我,如果你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当时韩信仔细的思考了一下,于是低身下去,趴在地上从那人跨下爬了过去,众人皆嘲笑韩信胆小。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韩信投奔项燕,他在的队伍里参与了讨伐秦国的斗争,然而他却一直默默无闻。后来项燕败死,而这支队伍则由项羽来接管,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向项羽缕献策略,但项羽却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
当然这一点可以看出韩信审时度势的眼光,正是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
一次韩信触犯王法,坐法当斩,同他犯案的十三人都以处斩刑,轮到斩他时,刚好腾王夏候婴来到韩信面前,韩信举目长啸:“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何先斩勇士。”夏候婴见韩信出语不凡,相貌不俗,便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是欣赏他,夏候婴进言刘邦,刘邦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众之处。
后来韩信结识了萧何,他多次同萧何交谈后,萧何也十分器重他。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韩信与萧何促膝长谈,以至深夜,他似乎向萧何道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也就是说他没有得到重用,然后不辞而别。
当萧何得知韩信走后,来不及向刘邦请示便骑着快马去追韩信。军中有人见萧何骑快马不辞而去,便向刘邦禀报说萧何和韩信都逃跑了,当时刘邦又急又气。——这便是历史上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骑快马,在月夜,一直追了韩信一百多里才将韩信追到,他苦口婆心的劝韩信回营,或许还对韩信有所许诺,这样韩信才跟萧何回到了汉营。
刘邦见萧何回来后十分生气:“你不是跟韩信一起逃跑了吗?”
萧何说:“我是去追韩信去了,而韩信之所以要走,是因为汉王你没给他大官做,那韩信很有才能,我很了解他。”
刘邦说:“你又想骗我,军中逃跑了二、三十个军官你都没有追,偏偏去那个追韩信?”
萧何说:“那些个军官只不过比士卒稍强点罢了,然韩信乃将帅之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刘邦说:“那好吧!我就拜他为将。”
萧何说:“大王即使拜他为将,他也不会留下来,要拜他为大将才行。”
刘帮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萧何说:“汉王要按相关礼仪设坛拜请韩信为大将才对。”
刘邦同意,择日,设坛拜请韩信为大将。这样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施展。
此后,刘邦便向韩信讨教治国安邦之策。
韩信分析道:“与汉王争锋的莫过于项羽,项羽勇猛无比、兵多将广,这点也许大汉王你也自愧不如。我跟随项羽多年比较了解他,其实项羽并不可惧。首先项羽有勇无谋,在下曾多次跟他献策,他皆未采纳,项羽顶多是匹夫之勇。其次他赏罚不明,看到将士生病或受伤时,他会难过、心疲得流泪,但将士有功时他却始终舍不得封赏,可见他是妇人之仁。再次项羽入秦残害百姓、骗杀秦军二十万,他凶残无比不得民心。所以汉王你首先得有赏罚分明的制度;他日若到秦地,还要约法三章不可伤害秦国百姓;再拉拢那些反对项羽的人。”
实际上韩信差不多已跟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取天下的策略。听韩信一席话,刘邦顿感得信甚晚,从此对韩信言听计从。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了四国
趁项羽打田荣之际,刘邦采取韩信策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迅速夺取三秦,初战告捷。
刘邦兵败彭城,韩信收集溃败之军,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
之后韩信用疑兵的计策,平定了魏王豹。刘邦采取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同时刘邦给韩信增兵三万,并派张耳与他一道引兵东击赵王歇。
韩信北击代王陈馀,活捉夏说、破代。话说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洗阏与后,又准备攻赵。赵王与陈馀拥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陈馀不听李佐车断韩信粮草的策略,韩信便出奇兵两千用以疑惑赵军,然后背水一战,大败赵军斩杀阵馀,活捉李佐车。此战韩信出以奇兵,正是孙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背水一战,是将自己置于死地,战士们唯有奋勇杀敌才能脱离险境,也正应证了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韩信明白,如果当初陈馀听取李佐车策略,那他早已成为阶下囚了。韩信深知李佐车善用兵,于是善待李佐车,诚心向他求教攻燕、伐齐之事。韩信采用李佐车的策略,按兵不动,休养士卒,然后派人去游说燕国,果真燕国闻风而降。韩信准备攻打齐国之时,谁知说客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准备放弃攻打齐,范阳辨士蒯通劝韩信攻打齐国,同郦食其争功,韩信采纳。因齐国豪无防备,大败,齐王田广逃往楚国求救。
项羽遣龙且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众。有人劝龙且以守为攻,拖死韩信,龙且不听,主动出击。韩信诱敌深入又,待龙且渡河一半时,韩信率军截杀,龙且大败被斩。这里韩信似乎依旧是运用孙子兵法里的,“半渡而击”。
平定了四国后,韩信要挟刘邦任他为齐王,刘邦无奈,只得听从。
此时项羽恐慌,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韩信谢绝。说那蒯通有扭转乾坤之智,改变历史的才能,他也认为韩信何必屈居刘邦之下,不如自说立为王,他想尽办法多次向韩信进言,让他自立为王,结果韩信未予采纳。
汉五年,刘邦乖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刘邦采取张良之策,调动了彭越、韩信,于同年十二月,四十万汉军与十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楚军大败被围,韩信用计“四面楚歌”,让楚军无心应战纷纷投降,项羽突围至城东自刎而死,至此楚汉相争结束。
由此可以看出帮刘邦平定天下的所有战役中,几乎都是韩信在唱主角,且每攻一处势如破竹,韩信“兵仙”“神帅”之称,并非浪得虚名。
刘邦见天下已定,便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将韩信的齐王改为楚王。
项羽手下有一名将名叫钟离昧,此人有勇有谋,就连刘邦也惧他三分,一直以来钟离昧十分忠心项羽,因此刘邦也很记恨他。垓下之战钟离昧逃出了包围。钟离昧与韩信向来友好,项羽死后他投靠了韩信。
高祖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以巡游为名招见诸侯,实际上是要袭击韩信,韩信进退两难,不去呢,是真的谋反,去吧,又怕被抓。有人建议,说刘邦怀恨钟离昧,如果献上钟离昧人头,定可自保,韩信采纳意见,果真逼死钟离昧。韩信虽自保,却贬为淮阴侯。
时有阵浠曾多次进言韩信让他谋反以求自保,韩信答应若陈浠谋反便作他的侧应,后来陈浠果然谋反,韩信不但没有侧应,反而将陈浠抓住,陈浠的妹妹却悄悄向刘邦告发韩信谋反,吕后、萧何将韩信骗到长乐钟室,将韩信抓住后吊了起来再盖上白布,让宫女们乱棍打死,或许这便是兑现刘邦的诺言“五不死”。
话说人的死法无数种,那五不死又是怎么会是免死金牌呢?何况这次他得罪的人是刘邦。
就这样韩信因为两个女人和一个朋友而结束了他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正所谓:生死两妇人,成败一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