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阅读日期:20211006
阅读页数:23-65
苍鹭: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求助者
一句话:
蛤蟆先生有一个严苛的父亲,他最严厉的惩罚就是用冰冷的声音说:
“回你的房间,没想好怎么道歉,不准下楼。”
并且不准他哭泣。
于是很小,蛤蟆就学会了不发脾气、道歉这些委曲求全的事情。
而这些委曲求全,让蛤蟆在面对朋友的责难,不会反驳,只能竭力讨好、顺从这些朋友。
这样的委屈求全,在童年就已经养成了,童年的经历,让蛤蟆养成了一套自己的求生法则。
童年的经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四-六章,通过蛤蟆先生和苍鹭的对话,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围绕着蛤蟆先生为什么不开心开展,由不开心的原因引出了童年的经历对人性格形成的影响——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1.让我们看看一切是如何发现的:
1)发现“儿童自我状态”
苍鹭问蛤蟆,是什么让他不快乐,蛤蟆细数了朋友们对他的态度、话语,让他感到悲伤难过。
苍鹭问蛤蟆,蛤蟆是处在什么状态下,产生不快乐的感受的。
蛤蟆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被父亲责骂后,就是这种感受。
引出了概念“儿童自我状态”。
2)为什么蛤蟆会有这种难过的“儿童自我状态”?
蛤蟆的父亲一旦责骂他,就会要求他停止哭泣,并且道歉。
“儿童自我状态”不是时时都会出现,它会在特定的情形下产生:
“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作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a.自然型儿童
有宝宝的父母稍加注意就能总结出,儿童有哪些基本情感。
“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是“自然型儿童”,也是“儿童自我状态”重要组成部分。
在儿童的自然状态中,有很多因素会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父母都会有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
对儿童来说,父母拥有巨大的权力,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面对有绝对威严的父亲,蛤蟆先生是处理自己的这些基本情感的呢?
这就引出了“适应型儿童”
b.适应型儿童
文中举了很生动的例子: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
这就是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第三者视角。
蛤蟆有个非常严苛的父亲和一个听父亲话的母亲。
所以他经常遭遇的处境其实是一种无法逃离的欺凌和伤害。
在这种处境下,无力反抗的小蛤蟆做出的反应是:
顺从——不与人争辩,照他们说的做,同意他们的想法;
取悦——让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博得他们的关注;
道歉——为了安抚父亲,做任何事情前,蛤蟆都先道歉,现在他也这么做;
依赖——顺从行为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
这便是在蛤蟆这个家庭中,蛤蟆的“适应型儿童”。
通过这个过程的分析,我们看到,面对朋友的责难,蛤蟆选择什么态度去应对它,源自儿童时期,他父亲苛责他时,他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采取的方式。
更微妙的是,蛤蟆因此形成的性格,会不自觉地引导身边的人对他的一切指手画脚,就像他的父亲一样。
因为他习惯了这样的模式,没有为自己建立不准别人插手自己生活的防线,甚至他依赖这种来自各方的意见对自己的指手画脚。这样他至少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来。
2.金句亮点
1)苍鹭倾听并不断向蛤蟆发问的方式,使得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
2)老师用讲解模式,咨询师用倾听模式。
3)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有像小时候一样的行动和感受。
4)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5)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
6)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3.如何解决与朋友相处中的不愉快?
知道了自己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知道了自己与其他人的相处模式来源于哪里,从第三者视角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为自己建立起与人相处的边界。
用语言和行动告诉周围的人,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又发生同样的事情,也能清楚,那种难过来自自己的“适应型儿童”,而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成人,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
4.感触启发
1)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要赢她,也不是要让她听话,要给她充分的尊重,才能让她拥有独立的人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与人相处的边界是什么。
2)经常站在第三者的视角旁观自己与周围一切的关系,可以得到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