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来岁的人,很容易就陷入焦虑。前面因为要处理一些工作、学习及带小朋友以外的事务,倍感疲惫,总担心自己出错,做不好,所以整个人开始有点焦虑的症状,对别人的评价开始特别敏感,整个人都绷得很紧。此外,前两天也借着30周岁的生日,总结了这几年的心路历程。而这洋洋洒洒的4000多字一气呵成,也正是以焦虑一词展开了关于内在成长的系列描述。在生日来临之际,一想到父母和孩子,心理就满是焦虑,总觉得自己既没有尽好女儿的孝心,又没担起母亲的责任。所以,这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张满的弓。
除了我自己,再看看身边的人,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满心忧虑的事。焦虑似乎都快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了。小孩焦虑,因为时常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而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学生焦虑,常常怕应付不完那些繁重的考试而被嘲笑愚笨;年轻人焦虑,总是担忧一个不留神就在职场里摔个大跟斗;青年人焦虑,为了更好的发展身不由己地游走在各种人情世故里;中年人焦虑,上有老下有小的重任犹如两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老年人也焦虑,生怕自己退下来没有价值感。
那人为什么而焦虑?
哈佛首位女校长福斯特在一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提到人的焦虑主要来自于人们既想活得有意义,又想获得成功。
确实是这样,焦虑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对更好未来的期待。但这种期待如果与现实差距太大,就特别容易引起我们内心的惶恐和无能为力的乏力感。
我们会发现,生活中那些完美主义者特别容易焦虑。因为他们不想只是做到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还想过得有意义。总之他们的标准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想要鱼和熊掌兼得的同时还要标新立异或者远超她人,这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两个目标如何才能同时达到。同时,对自己的综合能力又缺乏合理的评估,那就会出现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的无奈的现象。时间长了,焦虑的情绪自然光顾啦。
其实,焦虑这种情绪是生命的一种常态。
每个人都会有,而且还会在一定时期或情境下反复出现。毕竟,我们凡夫想要在这个社会立足,因为颠倒,所以总是希望抓住更多的东西,比如财富、地位、名望等等来证明自己。于是我们就会想要的太多,想学的太多,但时间精力有限或者能力不够。这就导致了焦虑情绪的蔓延。
就比如我自己,也是如此,常常因需求和现实不对称而倍感焦虑。可今天,在看《百法略说》的贪心所的时候,
普光疏里提到了:于诸有情,及资具等,爱乐枕着,名之为贪。
然后联想到焦虑,忽然此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焦虑,是恐惧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害怕不想要的情况出现,担心喜欢的东西失去。说到底还是对顺境起贪执,对逆境生嗔恨。这样看来,焦虑,归根结底就是,我们面对境遇生起贪执的妄想而无法淡定了。
那么怎么克服焦虑呢?
或许这个问题才是你所关心的吧?
是啊,我也很关心!
在心理学上对于焦虑也有很多的研究、定义和探讨。也给出了很多的方法,比如调整呼吸、合理归因、改变生活方式、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等等。这些方法其实大家生活中都懂得,只是焦虑就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常常侵蚀我们的生活,而且当它光顾时,我们又总是措手无措。
看来,焦虑像草,不除根,只是暂时压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宰草除根是相当重要的。但很多技术都是在外部下功夫,并不能治本。那究竟有没有一剂良药让我们减少甚至根除焦虑咧?
寻寻觅觅,觅觅又寻寻。
在生日那个凌晨去看了《冈仁波齐》,忽然觉得找到了答案。
整个电影都很平淡,即便是生死,也没有过重的色彩。这一路,一行人或为了祈福,或为了自我救赎,或为了众生,向着其心目中的圣地进发。一路上,有人生,有人死,有人生病,有人受伤,还有车祸,即使如此,都发生得如此平静,没有过重的笔墨描写任何一个场景,所有的一切意外和苦难都没有影响他们去朝拜心中的圣地。
然而正是他们那种低欲虔诚而又纯粹的平静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就是这样平淡的一部记录电影逐渐攻破了我内心的防线,也为对治焦虑找到了答案。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忘记了最初我们为何出发,最初最简单的追求是什么,从而增加了对附加欲望的执着,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为尚不确定的事焦虑和恐惧。就如《八大人觉经》云:“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所以在那一刻,我意识到了,要根除我们内心的焦虑,就是要少一些对欲望、欲乐的贪执,这样才能安乐和自在。
也许我们学不来藏族人民简朴纯粹的生活,也无法马上就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但至少我们可以尝试着多在过程中付出,少为结果计较。活在当下,追求但不贪执。
但是如果我们不放下对很多身外物的贪婪和执着,读再多的书,许再多的愿,磕再多头,也都于事无补。
那么让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尝试放下那些多余的欲望、执着的苦恼和理不清的焦虑,时刻活在当下,保持一颗知足健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