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祖宗的教诲我们都知道,但如果是老师犯错,家长们就会陷入两难:按理也应该一笑了之,但这个错最终要落在孩子身上,我们最最亲爱的那个小人儿,他能承受得了吗?要是去和老师讲,老师又会怎么想呢?
那么,我们今天就以老师当面嘲笑孩子为例,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下如何应对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置之不理,一个是和老师沟通。具体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应该根据对孩子的影响大小,以及孩子本身的态度。
如果他讲给父母,只是想吐槽一下自己的委屈,也许仅仅理解他的感情就可以了。反之,假如孩子已经表示这件事情过不去,自己要采取极端措施,或者希望父母为他伸张正义,这时积极沟通才是更有力的支持。
判断应该做哪个选择当然是最重要的一步,而且并不容易。尤其是做出第一种决定时,我们不能只听孩子口里的语言“过去了,没关系”,还要思考很多问题:
孩子觉得事情不大,可以置之不理,那么之后它在孩子心中真的几乎没有痕迹吗?是他当时没有表达清楚,或者没有意识到被老师当众嘲讽对自己的影响,还是真的有心理能力来处理,甚至升华这个挫折?这些在事情刚发生,刚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特别能够确定,需要配合事后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观察与了解。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要提醒大家注意,有些时候事情在孩子那儿过去了,在我们心里没过去,就容易放大或者缩小它对孩子的影响,会干扰随后的选择。所以,格外要求家长努力保持相对冷静客观哈。
如果最终确定要和老师直接沟通,家长们又会多些担忧,担心老师不理解,不接受,以后教学管理中更加针对孩子。这就需要一套预案了。
首先,就我个人的经验,学校里大部分老师是与人为善,努力促成孩子身心健康的,个别人可能因为管理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问题,离我们期待的教师形象差距较大。那么,去沟通时,要相信统计数据,不提前焦虑,同时做好应对小概率事件的措施,保持自信和底气。
真的碰巧遇见沟通效果极差,对孩子有重大影响的情况,所做的工作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面对孩子如何减低已经造成的负性影响,深入交流,情感支持,等等;另方面是如何应对这样的老师和果断终止持续损害,比如向学校反应,甚至更换学校。
当老师对孩子行为不当这件事被条理成目前的程度,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相对平静地找资源做决策了。如果依然感觉自己非常焦虑,左右失据,可能就不仅因为这件事,而是对自己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的不信任了。
欢迎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栏里,我们继续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