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彩糖果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晴
晚上看了一档亲子节目。现场有两组嘉宾,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观点:1、分享好;2、特别大方不好。
话题是从嘉宾的孩子关于分享的事情开始的。他们家儿子三岁,特别爱分享,以至于每次去超市都要买很多玩具,关键是买这些玩具是相同的,只是托马斯已经是五六个了。
因为,孩子通常把玩具送出去之后,自己没有了,然后下次再买回来。家里囤那么多玩具,纯粹是为了送人。
分享是好事呀,大方多好呀,孩子朋友很多。说到这些,妈妈是满满的自豪,抑制不住的喜悦。
而爸爸表现出了担忧,他担心儿子是因为妈妈喜欢他分享,所以才去分享,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分享,这样就会造成,他做一件事情不是遵从于自己的内心,而是为了获得妈妈的赞赏,从而使得孩子的行为失去了分享的真正意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属是孰非呢?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是顺其自然呢?还是要做必要的干预呢?
现场专家给出了他的建议。首先,分享和大方不是一个概念。先说说什么是分享:分享是,自己的东西愿意送给别人。这就提到一个概念,物权。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先有物权的意识,然后才逐渐发展出分享意识。
两岁左右的孩子通常会不愿意分享,那是他有了“我的”物权意识,这个时候,孩子的世界里,妈妈是我的,玩具是我的,分享了就没有了。家长不必太过紧张,也不要强迫他分享,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等过了这个敏感期,自然就愿意分享了。
孩子愿意分享后,无度地去分享,该怎么办呢?专家又指出,最好不要直接干预,那样反而混乱了孩子对分享的认知。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分享呢?如果他回答:为了让妈妈开心,因为她喜欢我分享。那这样的分享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孩子的回答是另一个答案:我觉得分享很快乐。那就没有必要担忧了。
两种答案,家长都可以适当介入引导,告诉孩子分享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不是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那不叫分享,是需要经得别人同意的。继而逐步给孩子建立关于分享的正确认知。
一起看电视节目的九岁的女儿,也表达了自己更小时候关于分享的记忆。
那是上幼儿园之前,她带着漂亮的贴画下楼玩,好朋友琪琪很喜欢,她就分享了,但是内心有很多不舍,所以不开心,因为一方面妈妈给她讲要分享,另一方面她自己很喜欢那个贴画,不想分享。最终分享了是遵从了妈妈的意愿。现在来看,那根本不是分享。
六年过去了,她依然记忆深刻。对此,我一无所知,原来作为妈妈,一句话,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误导和伤害。如今,通过电视节目,有交流澄清的机会,让人倍感欣慰。
希望她从此明白,自己的东西自己可以决定分享还是不分享,遵从于内心的选择。
邻居有位妈妈曾跟我提起她的烦恼。上三年级的女儿,知道自家在蛋糕房卡的密码,三天两头请小朋友们,刚充的值,很快就没了。不说吧,这孩子不能体会,父母赚钱不易,说吧,又怕伤害了孩子愿意分享的心。进退两难。
也许可以这样告诉孩子。蛋糕房的卡是爸爸妈妈的,不是她自己的,自家人可以享用,如果要分享需经过同意。而父母可以在孩子询问时表达真实的想法。
我们家也经历过关于分享的两难处境。小女儿幼儿园要求每位小朋友分享几本绘本给山区的孩子。
挑选要分享的绘本,两个孩子也加入了,我们三个选来选去,舍不得,选了这本,那个孩子不愿意,选了那本,这个孩子不愿意。
能感受到孩子的不舍,她们说如果送出去了,想看的时候就没有了,我明白这些绘本于她们,是关于童年、关于阅读,最美好的记忆。
对我何尝不是如此,家里的每一本绘本都是我精挑细选的,每一本都给孩子们读过无数遍,每一本都保存的完好无损,每一本都是关于亲子成长最温暖的记忆。
送给山区孩子绘本也是有意义的事情,最终,我们一致决定,再重新买绘本送给他们。
所以,你能说我们仨不愿分享就是不好的吗?
分享,还是不分享,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与外部评价无关,没有对错,但有得失。
无戒九十天训练营 第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