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话:
人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尽管活着,每年也在成长,但毕竟只是一棵草。
即使充分吸收了雨露阳光,也长不高,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更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怜悯你,甚至可能压根儿就没有把你放在眼里。
而另一种,是像树一样成长,即使年轻的时候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间,依然能吸收泥土的养分,顺利成长起来。
在长成参天大树以后,远远地,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能享受你带来的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
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和成长的标准。
说的很对,如果我们想要长成一棵树,那就要培养树的能力,从底部的根茎就要开始积蓄能量,通过积累,向上不断生长,而不是将能力培养成一片杂草。
在《请有效努力》中,作者YouCore,提到了两个概念:能力树和能力草丛。
能力树首先要有个主干,这个主干是能力应用的方向或领域,通常是某个职位或角色,因此后续所有的能力积累和应用都是围绕这个主干延展出来的。
而能力草丛则不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因此没有一个共同方向或领域,导致能力的积累是盲目且零散的。
一个能够持续精进甚至破局的人,一定是具备能力树的人,既可以抗击压力,又能够独当一面。换言之,TA一定具备下面3种能力。
一 串联技能、深度进阶的能力
我有个朋友小霞,非常努力。
念大学的时候,她就考了两个学位:一是法律,一是心理学,还是两所不同学校的。
那时她给我的印象:不是周六要考国家心理咨询师,就是周日要参加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学霸很忙,每个周末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那时觉得她好上进,考了那么多证。
没诚想,最近碰到她,和她随便聊了几句,得知这么多年她连个部门经理也没当上。
她一开口就和我抱怨说她考了很多证:
有会计证、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有证券从业资格证、有心理咨询师证、有教师资格证,又经常听很多公开课,口才啊、演讲啊、创业啊等等,可竟然拥有这么多证,却一样都没被领导看上。
现在30多岁的人了,还做着20多岁人的工作,工资就更别提了。
我和她推心置腹说:“你是不是考的证太多了!现在很多企业更需要高质量的专业精英,可能专注一项还比较好吧。”
那时,我脑海里不自觉冒出一张杂草丛生的图片。
这哪是能力树?这不就是YouCore提到的能力草丛嘛。
为何这么想呢?因为小霞在同一时间段里学习的东西没有一根应用的主线,感觉就是乱草丛,到处都有一点,但没有方向或趋势。
看似学了很多东西,实际上作用有限,这也就是她职位不高的原因。
没有了应用导向,知识学习和技能打造就变得随机。
看到别人学什么就跟着学什么,特别是一些盲目努力的人,越努力其能力草丛就越杂乱,成为典型的“万金油”或“书呆子”。
要想构建自己的能力树,就一定要让自己的知识精而深,而不是多而杂。
二 专注细节、延迟满足的能力
在李尚龙的新书《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中,他提到:
如果你还在大学读书,请一定记住:大学四年,磨炼出一技之长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你已经开始工作,无论怎么折腾,请不要忘记自己立足的本质,把事情做到极致,钱不过是身外之物。
在书中,他讲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曾经,在北京他们有一群小伙伴,都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靠着自己的技能都有一席之地,这些人中有些是作家、有些是导演,有些是名人。
那时,他和另一位叫程一的小伙伴是最穷的。
几年前,他多次跟这群小伙伴说,千万不要着急变现,因为大伙都是专才,要把事情做好,要明白,只要把事情做得足够好、足够极致,钱不过是身外之物,会滚滚而来。
但大家都不相信,一年内,开公司的开公司,做知识付费的做知识付费,卖广告的卖广告。
那一年,所有的人都在赚钱,有些朋友甚至被资本绑架了:
有些开始了微信公众号的日更,只是为了多接一些广告,多赚些钱。
有些开始每天给别人开课,把课程的单价提得很高。
有些开了自己的公司,开发了许多赚钱但口碑不好的产品。
只有李尚龙和当初不那么有钱的程一,在用心地做内容,程一专注把自己的品牌做到极致,龙哥也一心一意把课教到最好,书写到最好。
一年后,有些朋友的人设崩塌了,有些开课再也赚不到钱,有些把公司开垮了。
而只有程一和龙哥的公司越办越好,也都分别融了资,龙哥的稿费越来越高,他的公司也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变成了几百个人的大团队,三轮融资后,已经做好了上市的准备。
后来,大家再次聚会,都在抱怨着现在不好赚钱,困惑着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有李尚龙和程一没有说话,因为他们很清楚,接下来依旧要不忘初心,把内容做好,做到极致,做到不可替代,哪怕一开始不赚钱。
说的没错,利用好自己的技能,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钱自然会来。
在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他也说:
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三 萃取“可迁移能力”
“可迁移能力”,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时,可复用的能力。
也就是说,今天你是一名会计,明天给你换岗做HR(人力资源),你可以复用在会计工作中萃取的能力干好新的岗位;6个月后再给你换岗做市场推广,你依然可以复用在会计、HR工作中萃取的能力应对市场竞争。
其实,人类现有的所有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
会计、HR和市场推广之间的知识差异很大,几乎都要重新学习,但是这三种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其实有很多重叠:
读懂对方需求的能力。
针对对方需求快速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
快速学习或整合解决方案所需新知识或信息的能力。
通用的核心能力就是可迁移能力,也是我们应该从任何一份工作中都可以萃取出来的。
在抵达下一个奇点之际,我们谁都不知道人类下一步会发展到哪儿,什么新的行业会产生,自然也不知道什么知识会对下一份工作有用。
这种状态下,我们最好的准备不是储备不知道何时会失效的知识,而是在工作中萃取可适应不确定未来的“可迁移能力”。
从每一段精彩的工作阅历中,萃取出“可迁移能力”,搭建自己的框架,来解决问题。
框架运用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表达和学习质量高低、速度快慢,而且也直接决定了我们职场进阶的速度。
我们只有以应用为导向,积极构建框架,培养自己的能力树,才能慢慢使我们的根茎积蓄力量,在不确定的未来,渐渐长成一棵树。
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我是简书推荐作者Sunny视界,成长中的两娃辣妈,我会将我在阅读、学习中所见所闻的收获与你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