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来捕鱼;用带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
钓鱼,就钓鱼,不要一网全部捞起来。能吃多少,就钓多少不要竭泽而渔。
鸟在窝里睡觉,再去攻其不备,有些不义,所以一般射飞鸟。
钓,是一个鱼钩。纲,是一根粗大的绳子,下面有很多鱼钩,横贯一条河,这样去网鱼。
弋呢, 是前面一个箭头,箭头后面一根线,线最后,还有一个石头。
射中了鸟,线 会缠住鸟的翅膀,鸟就掉下来了。一块石头拖住鸟,鸟就跑不掉了。
这样做是在告诉人们要对动物心存仁爱,不可滥捕滥杀,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繁衍。
儒家学说重视天人关系,主张万物和谐共存,这种思想,就是所谓的“上天有好生之德”。
孔子重视仁道,主张人类应该效仿上天,不仅对人类自己,即便是对鸟兽,也应该心怀仁德。
这段文字,是对孔子垂钓射猎活动的记述,孔子的行为,就表现了这种仁德情怀。
人们最看重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凡事都要讲求个度,如若过了这个度,那就是无道的表现。
孔子此举,体现的是“取物以节”的思想,讲求的是节制欲求。
一个人有欲望是没有错的,秉持正确的行事原则,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满足某些欲望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有些人欲壑难填,再多的物质和财富也难以满足贪婪的心。
这种贪欲,如洪水猛兽,不仅会严重危害社会,最终也会害了自己。
所以,在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所有的智者都特别强调节欲。
从天人关系上讲,节欲能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能保证动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这是一种仁德;
另一方面,节欲能积累财富,如果把这些物质用于救济陷于灾荒的民众,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这更是大仁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