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先生严肃甚至恶狠狠的大喊着Q宝:“再不把玩具收拾好,我等一下就全把它们扔垃圾桶,自己玩的玩具,天天都弄得满地都是,让收拾好又不收拾。……”这熟悉的台词,我几乎天天都和Q宝说过,现在听着W先生说,异常的烦恼。
Q宝用可怜的眼神看着我,眼泪在她眼眶里打着转。
W先生看Q宝这样,忽然很安静的说:“好,你不收拾是吧!我把玩具全给M宝……。”
Q宝打转的眼泪流了出来,大哭着说:“不要,不要,……”然后跑来我身边拖着我的衣服。
我心痛的安慰她说:“快把玩具收拾好,收拾好,爸爸就不会把玩具给M宝了。”说完我就拉着她的手一起把玩具往玩具桶收。
W先生很大声的说:“妈咪不要帮忙收,让她自己收,她这么懒,都是你宠的……,记住,慈母多败儿。”
听到这,我几乎想把玩具扔向他了。可我不能当着Q宝的面和他吵,他教着Q宝的时候,我也不会插手,我不想孩子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环境里长大,也不想她产生一种妈妈说我爸爸会帮,爸爸说我妈妈会帮的心理。
W先生曾经一直认为,孩子还小,可以慢慢教,而我认为,教孩子就是要从小教。所以Q宝很小的时候,我就用W先生前面说的那番话来说Q宝,那时还没有M宝,所以我说的话有时凑效,时间长了就没多大的作用了。当我换一种说法让Q宝执行的时候,W先生就当着我和Q宝的面说:“不要经常说她,玩具满地就满地呗,我觉得这样才更像个家,……。”我听到这些话,除了翻白眼,也不想和他多说。他以为那时我怕麻烦收拾玩具所以才经常对Q宝提要求。
最让我不认同的是,我教着Q宝时,他就认为我过份的较真,当着Q宝的面说些放纵的话,其实我更多的希望每次教Q宝的时候,谁也不要插手,因为我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没有谁比我更清楚明白孩子那一方面需要教,而孩子在被教育中的身体反应、表情、肌体动作反馈的信息可以让我作调整。而像W先生这种早出晚归的人,又有多少时间陪着她,了解她呢!
我和W先生说过,在教育Q宝的时候,我们俩要站一个方向。不能每次我说一句就反驳一句,也许我在某些语言或行为上会有错误,作为父亲的你有权利作出批评,但不是当着孩子的面说,或者说“再不听话,妈咪就不要你”“你要听话”之类的话,在母亲和父亲吵的过程中,孩子不会辨别是母亲说的对还是父亲说的对,孩子只会选择一种她能理解的想法。比如,我哭,妈妈和爸爸会吵架,我哭,爸爸就会骂妈妈……!总之孩子不会想到这样是不对的。等孩子再哭,而作为父亲的又失去耐性或遇着心情不好的时候,想让孩子知道错误,这时,就开始用我教她的方式来教孩子。
W先生在教Q宝的时候,我不会过份表达想法,不管W先生说得对或错,我只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
孩子形成的性格,无论对或错,父母占最大责任。不关谁带的时间长短问题,只要围绕她身边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对孩子都是异常重要。
F妹问我有没有听过“格局”这个词。第一次接触这词是大学同学告诉我的,对这词没有什么概念,或者说概念很模糊,觉得大概就是世界观这一类,也没有去深究。
接着她问我想我的女儿成为那一类人?想到Q宝才三岁多,并没有想过她成为那一类人,说白了就是随她自己性格发展。
F妹妹给了我教育Q宝的方向。她说,如果我想Q宝以后做个气质型的人,就要有针对性的培养那一种气质。比如舞蹈的气质,想培养这方面的就让她学舞蹈,带她接触所有能力范围内的舞蹈环境。想让她有文学气质,就培养她多看书,重要是父母也得多看书,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再固定给她读一些文学作品,带她到各种图书馆,先看一些她年龄阶段能懂的书……。想她有画画的气质,就得从小教她分辩色彩,提高她分辩色彩的能力,带她去看更种有关颜色的画展……。音乐气质、书法气质等等都得多花心思,……。
我说:“那得有经济支持才能完成以上的任何一项。”
她说:“当然,这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从小就任由她性格发展,而没有指导方向,你再好的经济支持对她来说也是没有用的。”
我说:“你意思我懂,但是怎么确定那一个是她感兴趣的呢?”
她说:“正因为确定不了那一项是她兴趣的,所以才要有父母的指导。如果做父母没有什么优点或强项可以潜移默化子女,那父母每样都要让她接触,直至发现她对某项特别或比较感兴趣的进行针对培养。总之任由她性格发展是最不负责的,她可以不出色但得活出优秀。”
未来的教育,父母的关键作用不是拼命的挣钱,然后千方百计的把孩子送到一个所谓的好学校,而是要用自己的格局和眼界去感染自己的孩子!——水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