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一是继续训练默读,二是抓关键词句理清作者思路。
备课时,我反复研读了课文,并上网查找了原文《悬崖上的一课》,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文本内容,确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精读重点段落,能抓住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成长过程。
怎样导入呢?我预设了三种方案,一是直接导入,二是讲述作者的故事导入,但是用文段内容导入。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选用第三种,用第16自然段的内容导入。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齐读这段话:“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yūn xuàn);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学生读完之后,我说:“这个八岁的小男孩,被困悬崖,进退两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导入,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通过齐读的方式学习了文章的关键段落。
接着就是将文章中的生词、成语、多音字和形近字摘录出来让学生齐读积累。完成字词积累之后,我告诉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用“感知一篇—精读几段—感悟一处”的方法,首先是“感知一篇”,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不分心),边读边勾画出能够表明记叙六要素的关键语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在文中勾画圈点,然后先分别说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串联成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概括时过于详尽,变成了复述,我又再次提醒学生压缩语言,用“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结果如何”的格式来概括。因为要求具体,学生第二次概括语言就简练多了。
第二个环节是“精读几段”,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第19-28自然段(一人扮演“我”,一人扮演爸爸,其余学生齐读旁白),完成以下任务:
1.用横线划出能够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概括在征服悬崖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爸爸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爸爸?
学生读完之后自己思考并在文中圈画、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并在全班展示。在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动作分析心理变化时,我通过追问,让学生明白哪些文字写的是作者迈出的第一步,哪些文字是“再走一步”,以此来理清作者写悬崖脱险时的思路。
在学生评价完爸爸的做法之后,我顺势问学生:“假如你也遇到了这样的危险,你是希望爸爸亲自或找专业救援人员爬上悬崖把你搀扶下来,还是希望你的爸爸像文中的爸爸一样做?为什么?”学生纷纷表示,希望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遇到危险时,能够鼓励并指导自己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自己解决困难,我告诉学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即使是父母,也只能帮你一时,却帮不了你一世!记住: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然后让学生把“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这句话连读三遍,牢牢记在心间。
第三个环节是“感悟一处”,我让学生 齐读爸爸的三句话(“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先走好第一步。”“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及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从“悬崖上的这一课”学到了什么。这个环节学生很发言很精彩,看来他们都从文字中汲取到了某种精神力量。
最后,我让学生思考自己从本文中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我一直要求学生,每学习一课,都要有两得,一是内容上的收获,二是写法上的收获),引导学生明白,作者从悬崖脱险,走了无数步,但只详写了第一步、第二步以及迈出最后一步后的心理感受,以此来照应题目并突出中心。如果你写自己战胜困难的过程,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来安排详略。
这节课以学生齐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同名诗结束: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你的世界就会越走越宽广;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漫漫人生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反思这课,感觉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默读训练和情感熏陶很到位。但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在第二个环节——划出能够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概括在征服悬崖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许是时间不够,学生思考、讨论的不充分,导致没有抓住最能表现“我”心理的动作,对“我”的心理变化分析不到位。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做到“长文短教”,但总是会有缺憾,比如这节课,如果再有十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一点、品析得更透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