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 ,是由美国一个反体罚组织发起,旨在宣传正面管教方法,倡导儿童人权。在4月30号这一天,教育问题再一次登上大众舞台,引起热议。用理性代替粗暴的教育,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的名义。
理性教育,是拒绝"狼爸虎妈"体罚式的教育。
4月9日,一条关于"杭州一女童模被一名成年女性踢踹"的新闻刷爆朋友圈。然而那名成年女性,正是女童“妞妞”的妈妈。在"别人家的孩子"还在折着彩色糖纸的时候,这位母亲肆意地压榨着自己孩子的童年,甚至是用棍棒威胁着孩子,走着自己期望的路。传统的父母总是粗暴地将棍棒教育说成是对子女的"爱",只是有些时候,不到孩子长大,我们很难分辨出这种教育,是好、是坏。
理性教育,是情绪管制,用沟通解决问题。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男孩跑下车,穿过滚滚的车流,纵身跳桥。桥上的母亲因为没有抓住自己的孩子,捶地痛哭。救护车赶到后,经检查,男孩已无生命体征。一时网上很多留言批判着孩子的行为:"心灵太过脆弱,说几句就轻生。"人们还是没有认识到教育中沟通的缺口,与其一味地指责这条陨落的生命,是不是更应该反思生者的问题?真正引起孩子跳桥的,是母亲停下车指责孩子的行为和咄咄逼人的言语。父母总以为不打孩子,就是正确的教育方式。错误的情绪控制与极端的语言攻击,比任何一个肉体的疼痛都直击孩子的心。
纪伯伦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虽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而不是思想,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而不是灵魂。生命不可倒行,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中国式的教育,最为典型的是自己不成功,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替自己成功。父母会因为孩子没有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责怪他们,会因为孩子没有成为鹤立鸡群的人而冷眼相待。这种监管体罚式教育,何尝不是一堵疏远亲情的围墙。孩子的确是你的孩子,但他更是他自己。
“棍棒式”的体罚教育,已经不再简单。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自述儿时受过身体虐待。联合国儿童暴力全球调查项目曾在中国6省市调查,结果显示69.8%的人在小学阶段受过体罚,31%的人在初中经历过羞辱、挨打、限制活动等体罚。
调研显示:受家庭暴力的孩子,有不良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孩子。父母的暴力,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潜在动因。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家长第一次做父母,我们第一次当儿女,为什么不能平等的一起走过这一生呢?”在“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一天,我们与其质疑这个节日存在的意义,不如深省当今的教育模式。错误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
理性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父母的必修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是青少年心理的专家,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上,她给出了五个权威、智慧的方法。
第一,早期进行克服任性训练。父母要做到四不要:不要骂,孩子在观的同时形成念;不要打,暴力的管制只会引起更大的暴力;不说教,孩子在任性的时候听不进任何道理;不走开,孩子的任性是做给父母看的。
第二,不可太压抑,让孩子学会与父母沟通。父母要主动与孩子交流问题,但是要采取三比一的方式,交流三次,满足他一次,让他懂得沟通的好处,但又不是每次都有用。
第三,自我控制管理。孩子的冲动是为了等待更大的满足,因为父母的爱在他的眼中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他才会用你的爱威胁你。
第四,克制自私。父母应该在小时候给孩子建立一个家庭观念,抓住机会让孩子体会痛苦,将来他们才会体谅别人。夏茗悠说过:"人与人,只有在相似的处境中才能真正相互理解。"
第五,挫折训练。人最本质的挫折忍耐力,源于体力训练。父母应该支持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组织军训或者体力训练。忍受挫折的能力,与时间无关,至今还发生大学生、博士生跳楼的事件。
教育,不是打着爱的旗号为孩子拷上枷锁。与其目睹孩子在苦难中纵身解脱的身影,不如学习科学地方法,理性的教育。"棍棒式"教育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待事到临头,才发现,我们骗到的只有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