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因生孩子住院了,我要照顾她,于是我人生第一次因照顾家人在医院泡了4天。
医院在郑州,一家很大的综合性医院,有n个住院楼,所以人很多。我也就有了在医院观察众生的机会。
乘电梯的人们。我到医院时是下午3点,人不是很多,正常乘电梯上楼。晚上吃饭后返回时,乘电梯的人让我惊呆了。一楼每个可供家属和病人乘的电梯门口都有20人左右,电梯门一开大家蜂拥而上,整个电梯里好像一个装满了人肉罐头的罐子,人挨人,饭味、汗味混合在一起。甭管你是妙龄少女还是农家老汉,甭管你衣服干净还是脏乱,没有人会在乎,没有人会刻意避开你,因为所有的人都被挤在了这个狭小的空间,只为早点上楼照顾亲人。即使这样,电梯外还是有人想试试能否乘上电梯,直到电梯发出超重的警报,最后上来的那(几)个人才会失望地退出电梯,满怀期待地等待下一辆电梯。出于安全考虑,上下班、吃饭的高峰期,电梯里都有一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按楼层按钮和维持秩序。
陪床亲人的休息方式。没到医院照顾病人时,我以为陪床的亲人都是搬个凳子趴在亲人的旁边休息。这次在医院的观察颠覆了我的想象。比如我家有三个陪床的亲人,我们就有三种休息的方式:我在医院旁边开了个房间晚上休息,妈妈躺在自己带的折叠床上休息,哥哥坐在凳子上休息。我晚上回酒店时,看到走廊里有人睡在多出的病床上休息,有人买了个野餐垫一家人在楼下的小广场上聊天、打电话(这种方式更像是度假)。早上经过重症楼时,看到在两座楼之间的巷子里有人带了个折叠椅躺在上面睡觉,尽管都过了吃早餐的时间,看他睡得很香,人来人往的丝毫没打扰到他。也许他晚上一晚上没睡累坏了。
吃饭的人们。我们所在的医院周围主要有两条街可以吃饭。靠近北门的那条街都是些小店,卫生条件也不怎么好,餐桌旁好多苍蝇,有些店甚至没有餐桌,还有些是在路边摆卖的。但这条街上的人超多,从衣着上看都是些贫苦大众。有些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吃着家常的面条。有些坐在店里吃着包子、稀饭。有些是坐在路边吃着刚买的饭食。一眼望过去像是工人收工后一起吃饭的景象。这里的小店有个共同的特点,不管你吃的是什么饭菜,都会在碗上套个袋子,似乎感觉比较卫生。靠近西门那条街上的饭店要高级很多,有点像广东的茶餐厅,卫生条件也要好上很多,有着装统一的服务员。来吃饭的人穿衣相对体面,点的菜也更丰盛一些,与北门的人相比,他们更像是吃饭,一般都有汤有菜有主食,桌子上还有纸巾和开水,还有专门的服务员为客人打包。我在美团看了一下,这边的店都有外卖的服务。我也更喜欢来这边吃饭。除了在这两条街就餐,还有一部分人在医院的楼下大厅直接买饭。一到饭点,一楼大厅里就摆上一排医院的餐车,里面有些包子、稀饭、面条等家常饭,大厅里就会挤满买饭的人们,他们大多数都是用塑料袋打包回病房。医院也有送饭到病房的服务,不知道服务人员是不是医院的,反正一到饭点就会有人在门口吆喝吃饭啦吃饭啦,偶尔也会有人买。还有些亲戚在郑州的,会有人送饭到病房。我们病房就有一个病友的亲人在郑州,一天中午她的亲戚用电饭煲送了一锅米饭,上面还铺着一层番茄炒蛋,香飘整个病房。对于每天在外面吃饭的我们,羡慕死了。
温暖的亲情。现在才发现医院是一个盛满了温情的地方。嫂子所在的病房有四个人,有两家已生了孩子,另外两家是两个本地的年轻女孩。她们两个还没生,只有老公陪床,两个小年轻躺在床上,不是抱着就是腿搭着腿,亲密而自然。生了孩子的,老公照顾着爱人,其它亲人照顾着刚出生的宝宝,投向宝宝的眼神满是欢喜。大家交流着宝宝拉屎了、宝宝尿了、宝宝睁开眼睛看了我们一眼、宝宝喝了30毫升的牛奶、宝宝体温36.5℃等等,每个信息都让一家人高兴半天。在等待嫂子生孩子的手术室外面,不足10平米的等待区,熙熙攘攘有20多个家属等待着亲人从手术室里出来。因为病人大多是穿着鞋走到手术室的,做手术前要脱鞋,所以家属们都是用手提着亲人的鞋子在手术室门口张望,尽管保安赶了一遍又一遍大家还是执着地一遍遍堵在手术大厅的门口向里面张望。当然也有玩手机玩得忘我的年轻人,医生在10分钟内在门口叫了三遍“郭某某的家属”都没人应,最后一次叫后医生转身回手术室的瞬间,蹲在门口玩手机游戏的一个小伙子像是忽然从梦中醒来,追着医生问“您刚才叫了谁的家属?”,后来我们发现他就是郭某某的家属。站在我对面的一位男同志把头埋向墙壁哭泣,一位本来想劝他的女家属也跟着哭了起来,两个人哭泣时还在商量着什么。从伤心的表情看,可能他的亲人遇到了不测,看着他们伤心,我递给他们几张纸巾擦擦眼泪,男的说着谢谢。又等了十几分钟,纸巾都用完了他们还在哭,我又给了他们一些纸巾,实在不忍心继续看这伤心的场景,我就离开了走廊。
这几天观察了医院的众人百态,才发现医院是个最接地气的地方。在这里人们是那么的纯粹,只希望自己的亲人早日康复,为了这个目标大家可以忘记自己身上一切的社会标签,只做一个纯粹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