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互联网公司的那一天起,关于它的各种负面新闻就没有断过。腾讯,游戏使青少年沉迷;阿里,淘宝销售假货;百度,医院的竞价排名。这些事都一度把各互联网公司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互联网公司是根植于这个社会的,互联网公司从来就不是乌托邦。社会上有坏人,互联网公司就会有坏人;社会上有假货,互联网公司就会卖假货;社会上有医疗水平一般的医院,互联网公司就会把它收到自己的平台上来。互联网公司也是社会的一员,到目前为止,他们扮演的最成功的角色是促进大众信息共享,而不是替代警察抓坏蛋、替质检部门做甄别、为医疗体系立标准。你可以说互联网公司有这个数据,就应该有这个能力,但事实上,现在互联网公司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根本没有吹嘘的那么牛。吴晓波在晓波频道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得太快了,往往几年时间就走完了传统企业十几年要走的路。可以想象这种速成的公司,怎么可能各方面机制都很完善。在成立之初,程序员们各种通宵加班甚至猝死,想的都是怎么让公司存活,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直到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有悲剧发生了,才会真正提醒他们,在企业存活之外,也要把安全防御机制做起来了,因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闻,是因为发生的概率小,足以吸引大众眼球,媒体们为此常常用的一个技巧就是加标签。比如,“有人在菜市场吵架”不算新闻,但“女博士在菜市场吵架”就可以成为新闻。同样的,“市场上有假货”不叫新闻,但“互联网公司卖假货”就可以成为新闻;“医院死人了”不叫新闻,但“互联网公司平台上查到的医院死人了”就可以成为新闻。这些负面的事情不是从互联网公司开始的,也不会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倒闭就结束,只是因为没有标签的影响力,绝大部分的负面事件没有被提及。最简单的例子,美国曾经有一次飞机失事,航空出行行业一度低迷,人们即使远行都会选择公路。但后来发现,其实飞机失事的概率还是比公路事故的概率要低的。所以,新闻这时候就起了误导的作用,因为它成功引起了人们的恐惧,而这个恐惧与实情并不相符。
退一万步讲,从这个司机以往的行为方式看,无论在哪,他犯罪的概率都很大,只是这次他披了一件滴滴司机的外衣。如果他不在滴滴,那么这种事可能不会发生在这个女孩身上,但很有可能发生在其他女孩身上,直到悲剧发生,他被捕,才算完。目前整个社会都没有所谓的犯罪防御机制,不太可能人家还没杀人你就去抓,所以悲剧很多时候都是无法避免的。电视剧里偶尔会有这样的桥段:坏人正要对一个女子行凶,刚脱了她的外衣,好人就破门而入,救了这个女子。为什么电视剧会选择这样的时机?因为“刚刚好”,刚刚好坏人脱了一件衣服,证明他有行凶的动机和行为,刚刚好他还没有进一步的破坏,这个女子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这样就可以完美地救下这个女子,也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地救下这个女子。但是现实生活不是按照电视剧这么演的,如果比“刚刚好”早一点,好人没有证据抓坏人,坏人会重新回到人群中成为一个隐患,如果比“刚刚好”晚一点或者晚很多,就是滴滴这件事的结局。所以,即便滴滴当时马上提供了信息,结果也并不一定能救下那个女孩,即便成功救了这个但却害了另一个,这又能叫做善么?
下面,给顺风车出2个安全出行的主意:
1、先发一条短信:学习淘宝的“亲情账号”,请用户在注册资料里加一条“紧急联系人电话”,每次下单成功行程开始,除了让用户知道,也同时给这位“紧急联系人”发一条短信通知,内容包括下单时间、车牌号、始终点等。推广这个机制,并且让用户和司机都知道这个机制的存在。这样的话,一方面司机即使想做什么,心里也会多一层顾虑;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危险,就算用户当时很慌乱,但只要她发出求助的消息,她的“紧急联系人”就可以直接报警,不需要再花时间搜集这些信息。同时,对企业来说,这也许是个建立出行社交平台的机会,没见子弹短信有多火吗,自己领会。
2、在系统评论的大数据里,着重关注几个关键词,如“性骚扰”等。如果司机评论里类似关键词的提及频次很高,跟公安机关报备并请他们协助查实,公安机关有更多的历史案件数据,双方拿到一起对比参考,一旦认定司机有前科且目前仍存在问题,公安机关给这个司机警告,顺风车在平台上给他标注差的信用评级。不要直接开掉他,因为他可能去别的地方作乱,而那些地方可能更无法监控,这如果是他最后保命的饭碗,也给他留个活路,督促他别做坏事就好。打车的时候,小姑娘们要躲开这样低评级的;魁梧大汉出门打车还是百无禁忌的。
我相信,这个行业会越变越好,因为它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可借鉴,用户和政府都会敦促着他们使用起来,或者政府可以把自己的和各家跟治安相关的数据都统一起来,成立一个独立的大数据安防部门,让治安环境变得更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再给他们点时间,只有他们有这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