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安闲的一首琴曲《良宵吟》,节短韵长,百转千回。
初次听,有的人听出了良辰美景,有的人睡意沉沉。会弹的,初次弹会觉得平淡寡然,多年后再弹,曲中起承转合里,是不张扬和诉不尽的情意,指尖吟猱中,还弥漫淡淡的忧愁,无悔无求。
就像曾经的安妮宝贝,现在的庆山,她的文字,初次遇见,喜欢的很喜欢,追随至今,不喜欢的则难以进入她的世界。以为她写的自始至终都是一样的命题。
读者和写作者的交汇是缘分,在不同的时空,促进彼此的成长。哪一方原地踏步,多年以后,若没有同样的视野,彼此只能分离。
庆山说: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生发、延伸、深化的过程,作者需要,读者也需要。否则会跟不上对方的节奏。
是的,岁月风霜里,没有谁,会等谁,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不同的阶段,遇见的命题何曾改变。不过是生老病死,苦痛和欲望。
潜心通读《夏摩山谷》,里面有很多关键词浮现,譬如经论,情爱,死亡,觉知,践行,正念,空性……当然,还有很多,每一个词都可以由近至远,由浅入深,琢磨思量其要义。
先说经论。安妮提过的书和一些经论,有机缘会找来读,不是随波,是它们也应我的心。最初读过她在《清醒纪》里提到的《空谷幽兰》,这本书是我开始读比尔.波特的第一本书。
书中有一段话:“……要过一种合乎正道的生活。持戒很重要。戒律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是修行成为可能。如果你对自己不做要求,修行就会一无所获。”
修行这一点不是非得过那种出家的生活。平凡人世处处皆是修行的起点。
以《空谷幽兰》为缘,读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黄河之旅》《六祖坛经解读》等,跟随这位西方的汉学家重温着东方文化,他的行文里总是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在他的幽默里,可以体悟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和仁慈。
《圣经》里的很多篇章也在彼时遇见,听赞美诗,读传道书和诗篇,是因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迷茫,无人可以解惑。
“人可以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热闹的人海浩大的城市里,不只一个人孤独。谁还不是孤独的,只是有的人快乐自足,有的人无聊寂寞。
经书可以给我答案吗?经书里没有明示的结论,但是给我以启示,这就够了。
《夏摩山谷》里提到了很多经论,比如《奥义书》《薄伽梵歌》《阿含经》《大智度论》《圣经》《金刚经》……
有人质疑书里罗列堆积了很多经论,以及一些佛言禅语,倒不如直接去读经书。还有很多佛经里的术语,比如业力,心识,法身,五蕴,自性,畏怖金刚,轮回,闻思修,缘起性空,成住坏空……如果之前熟读过那些经论,再来读《夏摩山谷》,感悟截然不同。
书中的名字也别有深意:虚空之论里的远音,如真,净湖。“燕子归巢”里的仁美,慈诚。“诸神的宫殿”里的雀缇和无量。“心咒”里的春泽,素弓,弥光……
在读安妮《莲花》那本书时,庆山已经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以后的文字,和最初的不同,是安妮到庆山心境的转变,是写作者一路的精进成长,读者一路跟随,蜕变感悟,勇猛精进,相遇在某处,照见彼此。
这些,非岁月不可。
情爱是逃不开的话题。情,情欲;爱,爱情。情欲与爱情是庆山笔下妖冶的花朵,是暗夜里一现的昙花,山谷里清洁的莲花。最初的细腻疼痛,后来的冷静疏离,如今的克制理性,其实未曾变过,文字背后有着深情厚意,如暗涌的波涛,此起彼伏。
《夏摩山谷》里的几段男女之情,与世俗的爱情有异,最终她和他跨越了世俗情欲的迷障,领悟了终极的智慧与慈悲。
书里的男子仁美,慈诚,无量,春泽,女子远音,如真,雀缇。
远音和如真最初都经历了不完美的关系,她们在情欲的幻海里饱受煎熬。
远音在感情挫败的困境中,逐一熄灭情爱的妄念。如真沉沦在几段不正常的关系里,找不到真爱的出口,脆弱而贪婪。
仁美对如真说,人遇见对方,需要彼此福报相当。如果积累足够,两个人智慧和福德的资粮相等,才会相遇。否则就会错过。
“我们可以做到用爱供养任何一个人。”
一直在追寻的如真,穿越人间情爱的深渊,内心神圣部分被唤醒,经由上师仁美,遇见还俗的僧人慈诚,如燕子归巢。
远音在春泽静默的引领下,懂得如何保持觉知,快乐而自在地活在当下,只活在当下。当下的某些体验或真谛,得到过一次,即是永得。
他们的出现,或许是为着引领她们去往神圣的自由之处。她们有疼痛的过往,情欲的贪求,而这些原来都是来自神灵别样的眷顾和考验,让她们深陷绝处,只为推向他们。
他们的生命,因为她们逐渐丰满。她们的生命,因为他们趋向完整。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诗:
“白日尽头,我站在你面前,你将看到我的伤疤,知道我曾受伤,也曾痊愈。”
死亡如影随形。记得庆山在之前的作品中提到,是在父亲离世之时,她开始了对死亡的探索。彼时的名字还是安妮,那些篇章字字疼痛,句句荒凉。是祭奠,是纪念,是自省,也是疗愈。
那时深有感触,是外公突然查出癌证晚期后很快离世,母亲悲痛万分,几乎病倒。虽然外公也是近八十的高龄,可母亲依然难以割舍他的父亲,曾经俊朗矍铄的老人,突然消失不见,面对孤单的外婆,母亲说她没有父亲了。
而我在母亲的痛苦里仿佛看到未来的某一天,我将面对他们逐一的离世,那个时刻到来,我将如何自处。
《夏摩山谷》里有很多的死亡,意外的,惨烈的,安详的,如愿的……不过是各自的轮回。
其实不仅是在这本书,是在多年前来自一些经论的教诲,让我懂得如何看待世间的病痛苦楚和生死离别。个体的遭受都有深意。
所以,这本书是礼物,它承载着写作者创作的尊严,更是写作者个人命运的生死体验。当我准备好了,它就来了,心心相印。
践行是真的法。“知行合一”从来都不是四个干巴巴的字。在《夏摩山谷》里,无量说,只有亲自出发,翻山越岭,以身心试炼,抵达高山顶上,才能趋近目标。光靠听闻、理解、背诵与教导没有用处。
他说,行动起来。在行动的时候人没有恐惧,这是离证悟最近的一步。
读至此,满心欢喜。庆幸自己在正确的路上,虽然途中转了几个小弯,但方向未曾偏离。
心远地自偏。第一眼看见《夏摩山谷》这个名字,想起的是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以为这首晋代的诗,很好地诠释了我读完《夏摩山谷》的那份心境。
后来看到庆山在采访中说过,夏摩山谷是一个虚拟的名字。山谷一般代表与世隔绝的幽深之地,或与日常世俗生活有所隔离,更适合冥思或观照内心的场所。也代表个人精神与信念所寄托的乌托邦。是不存在之地。书名是在写到一半的时候确定的。
书的结尾,远音说,夏摩山谷或许是不存在的。或许它是一个心灵的坛城,一个被投射出来的能量场……都是从心识之中幻化出来的场地。
《夏摩山谷》最后的摘句,可能来自仓央嘉措的圣歌:“天空没有云彩,地上风雪茫茫。花荚已经空空,心中别有珍藏。”
至此莫名感动,竟有些泪目,为庆山庄重虔诚的文字,和始终的清醒自知,更为自己前世今生里一切的遇见。
“心中有所珍藏”,是某一刻最触动心弦的一句。有的人庸常一生,黯然离场。有的人如萤火星光,温暖自己,照亮旁人。
不过是之前,和以后路上的正念觉知,始终谨慎警觉,不贪求妄动。听得懂世间各种声音,不断去践行,实证。再布施所得,为世间尽份薄力,是为人之本,是存在的意义。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年轻时读过的句子,也逐渐明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