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日记说到,他的老师唐鉴教导他,修身养性,记日记是最好的方法,如实记下生活当中的所思所想做。
要记得,是如实记下,不是有选择的记录,比如你今天动了那些邪念,意淫了谁,和某某啪啪了,都要如实记下。唐鉴本人就做到了,小到和他小妾啪啪的事情都全部如实记下,不但记下,还当做反面教材,给曾国藩看。
曾国藩如实按照他老师的方法去做了,过一段时间,主动拿自己的日记给老师看,唐鉴看到曾国藩在日记里头狠批自己的行为过失,称赞曾国藩,对,就是这样做,狠狠批斗自己,做到光明磊落。曾国藩做到,并且成就他的圣人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是选择性的记录,如果真要如实反应,发觉自己的思想实在是太过于肮脏,不过我内心总有一个严厉的声音要求我上进,于是我每天生活在自责和挣扎的思想斗争之中。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写日记被同学看到了,叫我拿给他看,我当时不太情愿,他激我说,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说没有,就看给他,他看完之后说,他说我写的东西都是自责的话,这样不好,我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若干年之后,接触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才明白他当时为什么那样说。
从心理学的层面讲,自卑自责不自信,都是在内心认为自己不够好,于是为了掩盖被隐藏起来的脆弱的一面,我通过批评别人来获得心理平衡,为了心目中的公平得罪了很多人。我从小因为无力反抗家暴力,导致我从小就有拯救别人的英雄梦,同情弱小,喜欢说教,看书有所得就喜欢跟别人分享,只是后来意识到很多人并不会因为我的说教而改变,我的“好心好意”甚至招惹来别人的嘲笑,于是失望之后,我开始封闭自己,或者说,没有碰到合适的、需要我帮助的人,我不会再轻易去帮助一个人。我特别认同孔子的一句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所以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既不失人,也不失言。这甚至可以说我在职场上碰壁之后才醒悟过来的。
是的,我内心住着一个上帝,但是因为小时候经历过太多不愉快的事情,受过很多错误的教育,导致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内心魔鬼堕落的力量往往大于上帝的影响,特别是一个独处的时候,魔鬼就会出现。所以性格当中有周期性的情绪,患得患失,一旦坚持做某件积极事情,但是因为我的不坚持,半途而废,一旦失败了,我就开始深深地自责自己,认为自己没用,永远也成不了大事。自治者方能治于人。我连自己都管不了,我凭什么影响别人,于是就这样造成恶性循环,很难跳出这个怪圈。
我也像曾国藩那样去做了,痛批自己,可是不管用,骂是骂了,如果行动跟不上了,所谓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我同学说这样不好,因为自责,只会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在我童年生活的环境当中,我从来就不缺责骂,甚至可以说我是责骂声中长大的,在我印象当中,似乎就没有赞美的话。我在很多方面,我憎恶我的亲人,却对别人点滴恩惠铭记于心。父母对我要求很高,所以常常觉得对不起他们。如果我明白自责的负面影响的话,或许我就应该用另一种方式鼓励自己,因为我不喜欢别人说我,所以生活当中,在人前,我从来就不缺乏自律。
曾国藩早年自律做得并不成功,他烟瘾很重,戒了几次都戒不掉,去京城当官的时候,早期生活放荡不羁,连他父亲也看不下去。他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想戒也戒不掉。后来经过唐鉴的点拨,才明白,是他内心过去浮躁了。所谓静能生智。佛家、道家、儒家都讲究静的智慧,于是碰到有什么坏念头或许上瘾症上来的时候,他就开始打坐,内心平静下来之后,后来烟戒掉了,坏毛病也改正了,日记每天坚持写,《曾国藩家书》就是在写日记中积累成的。
古人讲究慎独,曾国藩在《挺经》里说到: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闻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态。意识是说,慎独,就是遏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遵循自然之理而行,时时刻刻都是如此,内省而无愧,所以心里坦然。
中国很多理学心学,大概方面没有错,但就是有点不分青红皂白地“存天理灭人欲”,形成一种“不管三七二十一,照做就对了”的错觉。很多意志力和不知缘故的人,很难坚持,但是结合西方以及现代心理学来看,你就会明白,按照古人的说法去做,确实收获不少。也就是说,你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才有动力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