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上海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举行,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五十条)。12月15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翁铁慧介绍了新出台的文创五十条相关情况。其中,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摆在“上海文创五十条”的重要地位。19世纪末以来,“影戏”在上海这个娱乐需求极旺盛的大都市营造出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与市场,生成了中国电影史上诸多“第一”。
据统计,上世纪20年代共有142家电影公司在上海开张,此后优胜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联华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龙头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电影”的说法,因为1949年以前摄制的3000多部国产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重镇。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现今还能寻访到不少与中国电影历史相关的旧址,在那些物理空间的背后潜藏着影坛轶闻,留存着弥足珍贵的电影文化符号,彰显上海所拥有的深厚电影文化积淀。
可以看到,上海、北京、广州稳居消费、票房和GDP的前三。资料显示, 2016年8月底上海有票房营收的影院数量为228家,而上海2016年新建影院产生的票房贡献为4.7%;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选择在上海落户、立项,上海的赶超与其便捷优厚的电影政策关系密切,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14年颁布的《若干政策》中规定,上海市每年将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上海电影发展。在今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政策解读论坛上,在上海备案了《绣春刀2》和《中国药神》两部作品的制片人王易冰透露,电影在开拍前,扶持资金已经到位,这是过去他做电影以来从没遇到的好事。“客观说,青年导演的作品风险较大,失误率也一定比成熟导演高,因此这样的资金支持绝对是 雪中送炭 。”
政策扶持贯穿各个环节
上海的电影产业近年来也在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了集群效应。博纳落户上海近两年,已经大比例地将项目比例迁移到上海,目前在上海立项的项目已将近占比博纳总体项目的40%。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上海的电影政策扶植力度大,博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姜寨瑾表示“资助的范围也很全面,从原创剧本开始,到拍摄,到影片的发行,平台的搭建,包括海外的发行,涵盖了各个环节,都会给到一定力度的支持。”
2014年10月创新政府服务,上海率先成立了电影摄制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剧组来上海取景拍摄,为电影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拍摄服务,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上海电影拍摄环境。该机构主要提供资讯和协调两类共135项免费服务,包括政府沟通、拍摄协调、信息服务、人才中介、宣传推广等,全面服务于来沪电影企业。设立电影摄制服务机构这一配套政府服务措施,为各地剧组来沪取经拍摄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为上海电影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产业环境,成为全国各地学习政府创新电影产业服务方式的典型。姜寨瑾回忆起《建军大业》在上海的取景拍摄时,电影摄制服务机构就为剧组协调了佘山教堂、瑞金宾馆等景地的拍摄问题,非常贴心。
此外,近年来中外合拍片渐入佳境。2016年上海出品10部中外合拍片,2017年出品5部,国际合作交流频繁,也吸引了不少国际影视人才。
在人才引进方面,上海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创新电影人才国际培养模式。上海大学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科技大学携手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成立编剧培训班;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纷纷推出国际电影大师班,为上海不断培养高端影视产业紧缺人才。
产业配套更待升级
客观梳理上海影视产业近年来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遗憾与不足有待完善。
由于缺乏足够的“在地化”制片项目、主创团队,造成了专业基础人才外流和电影机构发展重心外移,反之又造成了有项目时专业人才缺乏和配套支撑不足的不良循环,一定程度制约了上海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基于上海特大城市的特点,剧组拍摄、生活成本高昂,影视面临协调拍摄城市景观、城市生活场景所需的不菲成本,装载大型拍摄设备的车辆进出市区的交通成本等诸多问题。由于在上海的日常支出成本较高,导致不少剧组转向成本相对低廉的城市取景拍摄。而上海缺乏后期制作、专业制景、服装、化妆、演员经纪等细分领域的“隐形”服务企业,鲜有国际大片全流程服务的专业机构也是上海影视产业目前亟待补上的短板。
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需要,亟需对标全球顶尖的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高标准谋划影视摄制发展的布局,吸引全球优秀电影人来沪拍片。上海需通过进一步加强拍摄环境建设、政策引导、政府服务,鼓励更多的制作机构、主创团队扎根上海、深耕上海。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焕发中国电影发祥地新活力,振兴上海影视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上海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出配套政策,下一步上海将重点推出以下举措:
一是构建影视产业目标体系。出品一批代表性作品,争取“上海出品”作品数量位列全国前茅。集聚一批标杆性企业,引入国际知名的电影后期制作企业,集聚国内排名靠前的影视发行企业;集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综合性影视企业集团。建成一个现代化、前瞻性、支撑影视生产链的影视制作基地。汇聚一批领军性人才,构建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影视人才环境,集聚一批名导、名演、名编剧、名制片、名宣发等电影核心骨干人才,培养一批与国际主流产业技术接轨的高端后期制作人才,孵化一批新生代的青年电影创作人才、互联网电影制作人才。引入一组国际性教育机构,鼓励国际知名电影教育机构在上海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电影专业教育项目,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催生一系列创新技术,占领影视制作技术高地,搭建一系列国际性平台,做大做强专业节会。
二是优化影视产业扶持的政策机制。用好电影扶持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载体建设、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优质电影创作、摄制、发行、放映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原有的促进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学习国际通行的影视产业的扶持机制和先进经验,重点推动在一定区域内试行拍摄成本补贴机制。在上海选择部分行政区试行电影拍摄成本补贴机制,对在试行区内拍摄制作的电影项目予以一定的成本补贴。补贴包括剧组租用外景地、大型基地的摄影棚及搭建布景、租赁设备、聘请群众演员及临时剧务人员、服装道具、金融服务、视效、音效、剪辑、特效等后期制作等及拍摄期间的食宿交通费用。
三是提升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打造 “1+3+x”产业基地布局,以“科技影都”为目标,建设松江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集聚现有的上戏阿里电影学院、上大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及拥有影视相关专业的院校,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进一步在大型高科技影视摄制基地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影视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各分类功能产业园区将分别助力影视制片、宣传发行、影视金融、影视产品开发等环节,形成影视产业的多元功能集聚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开发。
四是创新影视人才培育模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贯彻落实“上海人才30条”,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力度,落实海外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引进政策,简化外籍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永久居留证件和人才签证办理程序。探索建立高端人才医疗保障机制,以购买服务形式指定若干家高水平医疗机构,提供便捷、舒适、高端的医疗服务。探索将文化创意产业重点专业纳入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目录,享受居住证积分加分等政策。加大对青年文化创意人才的人才公寓、公租房保障力度。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将紧缺急需的文化创意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列入上海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目录。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本市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电影人才培养。支持上海专业影视院校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影视教育教学资源,鼓励教育界与产业界联手开展全球青年影视人挖掘行动、孵化储备计划、编剧培训计划等,探索形成对接国际、符合上海特色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
五是促进影视科技创新能力。在电影高新技术领域,上海还处在起步阶段,下一步,将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以技术服务为突破口,推动上海电影产业工业化升级。一方面要瞄准全球影视制作前沿技术动态,加快引进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鼓励高新电影技术的落地转化、二次开发和创新应用,填补上海电影后期制作技术空白环节。另一方面,要加强电影放映技术应用能力,支持企业开展全新电影放映技术研发和放映设备改造,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影放映科技创新研发与产业化并形成一定规模的,鼓励影院积极引进全球技术领先的4K、高帧率、多平面立体声、激光放映、3D、巨幕、卫星传输、环幕、三联幕等放映、声音等高新设备。
上海大力推进文创产业发展的各项举措使原本难以进入的影视产业变得容易亲近,【奉贤影视基地】将根据现有产业布局、土地资源、周边环境、区位优势规划打造电影众创服务平台。定制化开发模式,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带动影视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的模式,打造影视产业战略联盟和产业发展高地,成为产业链最全、专业程度最高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走近【奉贤影视基地】,梦想不再是梦想。Let’s connect. Impossible grow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