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11月13日Day 05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爱因斯坦一生说过很多话。也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过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没说知识不重要,他只是说在搞科研这个工作中,想象力“更”重要。然而此话在我国流传到了郑渊洁这一代,就被推论为:

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

我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人能想象出什么东西。伯克利的心理学教授艾利森·戈波尼克(Alison Gopnik)在《哲学宝宝》(The Philosophical Baby)一书中,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儿童的确比大人更容易想象,这是因为儿童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并没有发育成熟,不容易专注,思维表现得更加开放。但儿童的想象力不是“无章可循”的,只有在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后,“想象”才成为可能。

人能想象自己在天上飞,是因为看到鸟在天上飞。我们可以比较30年前的科幻电影和现在的科幻电影,同样是描写数百年之后的未来世界,哪个描写得更像?显然是现在。在古老的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要打视频电话,结果居然需要用一只手拿着个听筒。老电影里未来世界的飞船控制室里面布满了各种键盘和指示灯,而现在的电影里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触摸屏。你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发明一个触摸屏,这帮专门负责想象的电影制作人就忘不了键盘。

看似自由的想象,背后都有借鉴的根源。孔庆东曾经有一个论点,中国古代的神侠小说也不少,但是“暗器”却几乎没有出现(至少从来不是主流武器);而现在的武打书里面本本都有暗器。为什么古人想象不到暗器?因为暗器是近代小说家受到手枪的启发想象出来的。在近代从还珠楼主开始到金庸的小说中,高手们动不动就“运功疗伤”, “功力”成了一个可以随便传递和输出的东西,这显然是受到近代物理学中“能量”概念的影响,或者更有可能是受到电池充放电的启发。

对于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这种想象力,我认为存在两个等级。

初级的想象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what if”游戏。What if老鼠会说话?What if老鼠能驾驶玩具飞机?这些问题把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荒诞的效果。每一个what if都可以形成一个童话故事,可是如果你仅仅停留在what if带来的初级荒诞,这种童话故事就是非常简单的。郑渊洁的想象力就是这个级别的。他在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

“万一一笑把核儿吞到肚子里怎么办?如果吞到肚子里会不会长出樱桃树来?这使我想起在小学期间,我的同桌给我起的一个外号‘枣核儿’。”这个特殊的外号让郑渊洁记忆犹新,当他开始写作时就一直希望能够用这个名为主人公创作一部作品……

注意,这个想象力并没有脱离有核儿才能长成树这个因果知识。一个整天问what if的人,可以写出一大堆童话故事来。这些故事讲的其实不是老鼠,而是披着老鼠外衣的人。孩子们以为听到了一个关于老鼠的故事,郑渊洁其实是讲述小朋友自己的故事。而“小朋友自己的故事”,成不了世界名著。我们注意,这种“what if”想象力是完全自由的,你没有义务解释肚子里为什么能长出樱桃树。没人会追问这个问题。因为没人关心你这个故事。

想要写一个像《西游记》、《指环王》、《哈利波特》或者是电影《阿凡达》,这样博大精深的故事来,所需要的是另外一个等级的想象力。一种不自由的想象力。

写大著作,你必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self-consistent),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须解释为什么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悬浮:因为山上的矿石中含有常温超导物质,而且该星球的磁场紊乱——而人类之所以要来这个星球就是为了这种物质——潘多拉星球磁场紊乱,这也是该星球上的动物有一定的感应能力的原因——而磁场之所以紊乱,是因为附近有几颗别的行星,你都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几件事必须能够互相解释,是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除此之外,你要估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密度,你“想象”出来的这些动植物必须符合这个星球的环境,你得请语言学家专门给土著发明一种语言:你编制了一本《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

《指环王》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除了世界观自成体系之外,这两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作者对欧洲神话要有相当深的研究。各种魔法,种族和道具不能胡乱想象,必须符合一定的文化传统。我国的《西游记》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请问,这种想象力是天马行空胡想乱想的吗?是步步为营、精心计算出来的。一个外行看到《魔兽世界》这样的网络游戏,也许会被其中充满想象力的画面、人物、打斗招法和剧情所吸引,并给出一个“够荒诞”的评价,因为这些东西与我们在生活中的见闻是如此不同。可是仅仅只有荒诞无法让人玩上几百个小时而不觉得枯燥。一个长期有效的系统还必须是合理的。你必须给游戏设定难度,并确保越难打的怪物的长相和武功越离奇,掉落的宝物越珍贵,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值得打;你可以想象每个种族和职业的武功特长都五花八门,可是你必须平衡各个种族和职业之间的技能,否则所有玩家都会选择最强的那个种族或者职业。除此之外,你还必须确保游戏中人物赚钱的速度正好足够他们购买相应等级的物品,否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魔兽世界》为此专门聘请了经济学家来进行设计,甚至必须实时地监视系统。

所以,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正是因为不自由,它的难度才大。自由的“what if”思维,只是高级想象力活动的第一步,其背后不自由的东西才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导演拍不出《阿凡达》,他们缺的不是“自由”,而是这种“不自由”的超难脑力和物力。

“自由想象力崇拜”的背后,是“顿悟崇拜”。有“顿悟崇拜”思想的人认为一般人终日被自己的知识所束缚,而一旦跳出这种束缚,就能够取得重大的突破。这种思想其实是对科学发现的庸俗解释。

一旦有一个一般人想不到的发明出现,就会有人解释说他之所以能做出这个发明,是因为他是“自由想象”的。好像科学中存在无数个可怕的“禁区”,别的科研人员从来都不敢往这个方向上想一样。其实,你能想到的东西,专业人员早就想过了。

在《费曼物理讲义》这本当初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教科书中专门有一小节,叫做《相对论与哲学家》。费曼说,相对论流行以后,很多哲学家跳出来说“坐标系是相对的,这难道不是最自然的哲学要求吗?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可是如果你告诉他们光速在所有坐标系下不变,他们就会目瞪口呆。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其实比“想象家”更有想象力。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可能每天都有无数个怪异的想法,真正的困难不是产生“怪异”的想法,而是产生“对”的想法。

认为专业科学家被他们的知识所束缚,认为专业科学家缺乏想象力,是很多民间科学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愤愤不平的原因。但事实是专业科学家比民间科学家更有想象力!最典型的例子是量子力学,我曾经看过不少民间科学家和民间哲学家去“解释”量子力学,甚至试图去发明自己的量子力学,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哪怕不论对错,仅仅从审美角度看,甚至仅仅从“够不够匪夷所思”这个角度看,这些“不受束缚的想象力”发明出来的版本,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物理学家的版本。我想特别引用一句玻尔的话:

We are all agreed that your theory is crazy. The question that divides us is whether it is crazy enough to have a chance of being correct.

“我们都同意你的理论是疯狂的。我们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足以有机会是正确的程度”。

因为,民间科学家没有真正的物理学家疯狂。

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

看博客不如看报纸,看报纸不如看杂志,看杂志不如看书。凡是有这种思想的人,都是极度自私的人。

他们贪图时间。惊险小说作家哈兰·科本(Harlan Coben)(在一本小说中)说,无法想象会有人去看那些记载博主衣食住行的博客。默多克坐拥新闻帝国,但他每天只看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而且只看头版。《黑天鹅》作者塔勒布(Nassim N. Taleb)在书中说,他已经决心再也不看报纸和杂志,只看书了:因为新闻都是垃圾。我猜这些人是肯定不会去刷微信和脸谱的了。

接受信息的效率是可以量化的。本文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思维密集度”。比如一个人以正常的思维速度边想边说一个小时,那么听他说这一小时话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思维密集度就是1;然而写文章就完全不同,它可能需要经过修改和润色,一个小时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别人5分钟就看完了,那么这篇文章的思维密集度就是12。

思维密集度 = 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总时间 / 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

写一本好书可能需要作者从搜集材料开始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如果读者两个晚上看完,那么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可能达到几百。

显然,看一个具有高思维密集度的东西是很令人窃喜的事情。一个电影从编剧到道具可能不知道投入了多少时间和金钱,而我边吃饭边看,看完直接删除了。可以想象如果一本费劲写出来的书不被出版,只有一个编辑随手翻了15分钟就扔进垃圾桶,作者在思维密集度的交易中的损失是多么巨大。

我是一个相当无私的人,因为我每天至少有一两个小时在网上看微博、军事论坛和RSS阅读器。为了获得一点效率上的安慰,我把网上的文章进一步细分,并坚持认为博客文章的思维密集度应该高于论坛。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因此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手,牛人也走一手,牛人获胜并不是因为他走得比你多,而是他每一手都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执行这样的效率,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谁能做到不看无聊的文章,谁能做到不去刷新网页,谁能做到不看电视新闻?牛人都能做到。

我最近读书的思维密集度较高,基本上都是英文的非小说。这些书绝非哪个文人闭门造车而成的,它们都十分精密严谨,后面往往附着很长的注记和参考文献,作者做了大量的背后工作。为了写成这一本书,也许作者要阅读十倍甚至百倍的材料,亲自采访相关人员,前往世界各地调查,这还不算书中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数个团队花费无数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取得。这样一本书拿在手里,简直是觉得不把每个字都看过实在是对不起作者。

但很少有人会每个字都看。我们通常能把正文看完就不错了,很少有人会去研究那些小字体的注记。表面上看,写书的牛人应该只做最重要的事,可你考据出来的细节我根本不感兴趣,我赚了。

然而事实是,很多细节都是牛人的秘书提供的。格林斯潘写《动荡的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据说基本是在浴缸里用铅笔在卡片上完成,手稿都是湿漉漉的。马布巴尼(Mahbubani)在《新亚洲半球》(The New Asian Hemisphere)这本书的感谢部分透露了牛人写书的写法:他写的时候只提供思想,句子中有大量的空白,留给秘书去补充具体数字和细节。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写《世界是平的》,有一个秘书团队支持。就连娱乐人物艾尔·弗兰肯(Al Franken)写书讽刺美国政治,都有一个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团队为他工作。牛人负责用20%的时间完成一本书的80%,秘书用80%的时间去完成剩下的20%。在这场作者与读者思维密集度的战争中,牛人仍然取胜。

我以前的老板,在国家实验室有个秘书。他不喜欢输入公式,于是他手写论文,秘书帮他变成Latex,还顺带修改语法和拼写。然而大多数人都没秘书。这还不算科研论文的阅读率其实并不高,好在别人如果对你的工作感兴趣,往往会读得非常认真,阅读速度比看报纸慢得多。再进一步自我安慰,也许只要所有读者阅读一篇论文的时间加起来超过作者写这篇论文的时间,这篇论文就算赢了吧!

我写这篇小文费时一小时,所以只要你阅读此文的时间少于1小时,你就赢了思维密集度。鉴于有将近400人通过谷歌阅读订阅了这个博客,只要你阅读此文的时间超过10秒,我敢说我也赢了。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我国的成年人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越来越短,2013年只有14.7分钟,而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超过34分钟。如果你认为上网也是一种阅读,我们总的阅读时间是逐年增加的。但上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阅读。

一个典型的上网者通常同时打开好几个窗口,开着聊天工具,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查查电子邮件。他很少在任何一个网页停留过多时间,页面随着鼠标滚轮上下翻飞。相对于长篇大论,他更倾向于微博之类短小的信息。据说,曾经有一个资深网民教一个新手怎么使用浏览器,发现那个新手居然在读一篇文章,他被激怒了:网页是读的吗?是让你点击的!

现在已经没人能看完《战争与和平》了。高质量的读书要把自己沉浸在书中,有的地方反复看,甚至还要记笔记。这种读法似乎有点丧失自我,好像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上网则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游离在内容之外,面对众多等着被“临幸”的超链接想点哪篇随心所欲。可是在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浅薄》(The Shallows)这本书看来,上网者才是真正的奴隶。相对于读书,网络阅读使我们能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识体系: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变浅薄了。

网络文本的特征是有超链接。本来设计超链接是让读者可以随时点击相关内容,是更主动的阅读,然而多个实验发现效果恰恰相反。读者倾向于毫无目的地点来点去,不但没有加深对主题的理解,甚至记不住读了什么。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被分为两个组,一组读纯文本,一组读有超链接的“超文本”。然后用所读内容测试,超文本读者的得分显著低于纯文本读者,而且文章中超链接越多,他们的得分就越差。这还不算在真实的上网中,一个人还要面对大量无关的链接,更不用说各种广告对他的注意力的争夺了。

为什么超链接使阅读效果变差?因为我们必须随时对点与不点一个链接做决定。一个人读书的时候调动的是大脑中负责语言、记忆力和视觉处理的区域;而对链接做决定则要时刻调动大脑的额前叶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实验表明,网上冲浪可以增进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老年人保持头脑年轻有好处,但坏处则是牺牲了深度理解。神经科学家发现,网上阅读从硬件层面改变了人的大脑。一个没上过网的新手只要每天上网一小时,五天之后他的大脑结构就会发生可观测的改变!

多媒体阅读也未必是好事。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阅读一份关于马里的资料。其中一组读的是纯文本,另一组则在文本之外还有一份配合的声像资料,可以随意选择播放还是停止。在随后的测试中,文本组在10道题中平均答对了7.04道,多媒体组只答对了5.98道。而且与直觉相反,文本组的人认为这份资料更有意思,更有教育意义,更容易理解,他们更喜欢这个资料。

多媒体,超链接,时不时蹦出来的聊天信息和新邮件通知,还严重干扰记忆力。只有有意识的短期记忆,称为工作记忆,才有可能被转化为长期记忆。过去心理学家曾经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容纳7条信息,而最新的研究结果是最多只有2~4条。这样有限的容量非常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导致过载。上网时分散的注意力,不停地为点还是不点做决定,都在阻碍我们把短期记忆升级为知识。

网上有些人只看标题就敢评论,根本还不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逐字逐句的读书已经被快速扫描式的“读网”取代。用小型摄像机跟踪上网者的眼球运动表明,网上阅读模式是个“F”形轨迹:他们会快速读一下文章的前面两三行,然后把网页下拉,跳到文章中间再扫几眼,然后就立即跑到结尾把目光停留在屏幕的左下角。大多数网页被读的时间不超过十秒,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网页被读超过两分钟。

既然是扫读,深刻的内容就很难有竞争力。点击排行榜上的文章大多是短小精悍的,配有精彩插图,让人会心一笑,有机智而无智慧。很多流行文章都是相同的几个套路,没有真正的新意。与书相比,网上的文章是肤浅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卡尔认为其根源在于互联网这个技术。考察地图、钟表和书籍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会发现技术并不仅仅为思维服务,技术能改变思维。比如地图就加强了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互联网这个技术是用各种小信息去干扰人的思考。神经科学家梅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说,多任务的阅读方式是“训练我们的大脑去为废物分散注意力”。

更进一步,卡尔认为谷歌正在把互联网向更肤浅推动。YouTube这样的业务对谷歌来说只是为了给搜索引擎带来流量,收集信息,以及排挤潜在的竞争对手,对公司利润几乎没有贡献。谷歌的真正业务是搜索,利润的绝对大头是广告。一个盯着屏幕看的用户不会给它带来任何广告收入,你必须不停地搜索和点击。正如其用户体验设计师艾琳尼·奥(Irene Au)所言,谷歌的核心战略就是让用户快来快走,它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战略服务。对谷歌来说,短而新的信息可以带来更多点击,价值远远超过经典长篇大论,它把所有书籍上网,正是把整体的书变成一堆可搜索的短信息的集合。

不过,经济学家泰勒·科文(Tyler Cowen)则对肤浅信息的流行有不同的解释。在中译本《达蜜经济学》(Create Your Own Economy)一书中,他提出廉价必然导致低俗流行,是阿尔奇安-艾伦(Alchian-Allen)定理的要求。这个定理说如果低品质苹果和高品质苹果同时涨价,那么人们将更乐意买高品质苹果,反正也要花很多钱还不如吃个好的。在通信和交通手段不发达的时代,出门看一场戏剧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所以要看就看个经典的,而且戏剧往往很长。同样道理,在中国发明纸张之前,竹简是昂贵而费力的信息载体,所以那时候的书本本都是经典。

如果获得信息很容易,我们就会倾向于短小轻快的内容。这有一个心理学原因,那就是期待和尝试的乐趣。比如说我们收到一个的礼品盒,打开这个盒子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很愉快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爱看最新电子产品的开箱视频。点开一个链接就如同打开礼品盒,各种短小信息构成了一股期待——尝试——发现的快乐之泉,我们享受这源源不断的小乐趣。另外,很多时候完成一个工作的乐趣集中在开始和结束,而不在漫长的中间过程,我们喜欢不断地开始和不断地结束。相对于一本600页的书,我们可能更想读两本300页的书。我们在网上追求能够立即满足的小刺激。

科文认为多任务不是坏事。当处理短小信息的时候,同时处理完几个任务,比如说一边看新闻一边聊天,是高效的方式,而且人的多任务能力可以训练。更重要的是,多任务工作可以让我们对这些小事情保持兴趣。科文热烈欢迎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方便。

在科文看来,新技术的最重要特性是允许我们定制自己接收的信息。过去一张专辑里的歌曲是出版者设定的;而现在每个人的播放器上都是自己选择的歌曲。网上阅读的要点在于选择和过滤,我们应该学会订阅特选的博客,访问专门的论坛,从而排除无关信息。

哪种人最善于对信息定制、整理和排序?有自闭症倾向的人。自闭症患者往往因为大脑的缺陷而缺少对情感交流的解读能力。对人情的不解反而使他们的思想保持冷静客观。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特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记忆中,是最极端的信息爱好者。也许自闭症者不怎么了解自己的邻居,但他们往往对某个特定领域了如指掌。一个小男孩爱好火车时刻表,他可以整日在网上看时刻表。

有点轻微的自闭症倾向甚至可能是成为大师的先决条件。科文列举了很多可能有自闭症倾向的名人,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图灵、爱迪生、亚当·斯密,甚至杰斐逊和莫扎特。科文考证,从福尔摩斯特别注重细节而又不怎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这一点来看,他和柯南·道尔都有典型的自闭症症状。更进一步,科文认为现代教育正是要把学生往自闭症的思维方式上培养。

科文没有回答的问题是上网能彻底取代读书吗?收集并整理一大堆短信息能取代对成体系知识的学习吗?显然不能。大量的信息不能自动带来深度理解。很多自闭症患者对细节具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他们甚至可以把一本多年以前看过的书背出来,却不怎么理解书的意思。科文对阅读肤浅化的担心是合理的,上网不能取代读书;而科文的贡献则在于如果我们上网,我们就应该用自闭症思维上网。

知识是有等级的。八卦新闻、实效性强的信息、网友对时局的看法,本来就不值得印在纸上浪费树木,在网上看看正好。扫读网页不见得是什么毛病,相反,能够以不同速度读不同等级的内容是最有用的阅读技术。

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高效率的上网应该像自闭症患者一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以我为主,不被无关信息左右。就算是纯粹为了娱乐上网也无可厚非,这时候读得快就是优点。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让上网占用读书时间,他应该经常能够平静地深入思考,只有电话接线员才随叫随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6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01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89评论 0 35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93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1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9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05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40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8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97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67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94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80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9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词曰: 神仙长,地魔郎,皆是不若吾堂堂。清风湛,秀雨蓝,虹霞碧汉,云麓天甘。看,看,看! 地府肮,熔岩漾,地魔亦不...
    圣人乙阅读 243评论 0 1
  • 糊里糊涂的忘乎所以!糊里糊涂的一头扎进这个社会,又糊里糊涂的融入进来!糊里糊涂的过了这么多年!糊里糊涂的把自己当初...
    啥是佩琪阅读 111评论 0 0
  • 东京的夏天总是来得很快,走的很晚。回想起来,再过两个月,我来岛国就三年了。 三年……不短,但对于我来说真的好长好长...
    行六闿阅读 368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