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中引用了很多《圣经》的内容,被其中很多话触动了,“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说实话,我是无神论者(当然考试前夜还是会求佛求菩萨求各路神仙保佑,囧),很少触及这些内容,但从这本书中的引用来看,感觉引导我们向善、或解惑人生等大有裨益。
这一篇主要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一些既定的原则,帮助我们去经历生命,也就是界限的十个律法,我们对自己的疆域负责,就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心底得有一些原则。
律法一: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你经历过天天催孩子起床、洗漱、吃饭、写作业吗?你经历过天天喊伴侣收拾衣服、鞋包、物归原处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这些还只是小事,更甚者,今天群里有人求助,家里有个亲戚天天被催债,搞的家人为他四处筹借,还了一笔又一笔,甚至把房子都卖了一套等等。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隔段时间问你借点钱,起初念着朋友关系,还都借了,结果次数越来越频繁,还钱的时候还总是只还一部分,后来再问他老婆,才知道她老婆也为了他四处背债,还借了高利贷。
因果法,说的是自己种的因,就应该自己承担后果,如果其他人帮忙承担了恶果,那么他自己反而意识不到问题所在了。所以,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人说教或质问,并不会让他们改变或痛苦,只有恶果才有此作用。
律法二“责任律,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我不能替你感受,替你思考,替你表现,替你承受界限所带来的失望,我不能替你成长,你也不能替我成长。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当我们陷入低谷、无助、绝望时,我们当然希望别人能提供一些援助,所以我们也要对别人负责,但我们不只要能够给予,更要能对别人毁灭性或不负责的行为设立界限。
律法三:能力律,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主啊,求你给我静谧的心,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也给我智能,去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1.承认并接纳自己所有的不完美,就是你有能力同意那些问题的真实性。
2.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你有能力在神的面前顺服,坦诚自己的无能。
3.请求外界的帮助,你有能力请求神与别人,请他们帮助你看出什么是在你界限内的。
4.你有能力摒弃那些你在内心发现的败坏。
律法四:尊重律,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待人。“——《马太福音》第七章第十二节
我们希望别人能尊重我们的界限,那我们就得先尊重别人的界限。
律法五:动机律,施比受更有福,如果给予没能结出喜乐的果实,那就要重新检视动机了
如果你付出的爱,没能让你的内心感到喜乐、幸福,反而生出沮丧等挫败感,那么你所谓的爱的给予,是勉强的,是心不甘情不愿的,那给予的动机并不是出自爱,而是害怕失去爱、害怕引起别人愤怒、害怕寂寞、愧疚、寻求赞许等。
律法六:评估律,评估伤和害的区别
正面评估你所设立界限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别人负责,当然,这并不代表别人会受伤或生气,你就不设立界限了。我们需要评估,与别人面对问题彼此质问时,到底会引发对方多少痛苦,我们需要了解这痛苦如何对别人有裨益,而且了解有时这是为他们或为我们彼此的关系做出的最好决定。我们需要用正面积极的观点来评估这些痛苦。
律法七:积极律,积极的爱,而不是消极的反应
律法八:嫉妒律,嫉妒会把”我们没有的东西“定义为”好东西“
我们嫉妒的不只是别人拥有的东西和成就,还会嫉妒别人的个性和品格,却忘记了发展自己。与其嫉妒别人,不如反过来问问自己。
律法九:活动律,人是反应者,亦是发起者
我们除了对外来的邀约有所响应外,同时也应该驱策自己主动投入生活。
律法十:显露律,界限必须清楚可见
界限说的就是关系,终极目标是爱。无论说与不说,界限都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真实存在的界限表达出来,沟通清楚,只会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