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崇拜的不是爸爸,不是妈妈,而是能把所有食物都晒满阳光气味的奶奶,是能带我穿过山竹小林寻找竹豚鼠,抓抓竹笋虫的爷爷。他们的质朴是一种特别的东西,我总是把它深刻地存在心里。
而我小时候的幸福,也许就是数着四季,追着日光,看奶奶在水泥砌的晒场里铺好用竹片精细制作的竹席,然后,再等着春天的白胖萝卜、夏天酸甜的杨梅、秋天甜丝丝的番薯和冬天切成方块的豆腐经我奶奶的手,被晾上竹席,煨着四季太阳的火候,被一遍遍地注入阳光的气息。最后,变成萝卜干、杨梅干、番薯干以及腐乳,不管是咸香的还是香辣酸甜的,总有一种独特而天然的阳光风味。
我奶奶的手艺一定是我长久以来对食物的记忆和积累,就好像是我的生物钟,从一天天地习惯,到一天天地“响”起。
我有时会在午睡中感觉到一种奇妙的味道,那是嗅觉和触觉的结合,因为我不可思议地梦见了阳光的气味,梦见了阳光的热度。你肯定曾经也像我一样盖过被阳光晒过一整天的被子,可以抱着它嗅到那天灿烂的太阳的气息,那你就会相信我在梦里神奇地嗅到过阳光,而这阳光的味道来自于我梦见的一种特别的食物,毫无疑问,那是我奶奶的手艺。
奶奶的手艺总是精细又繁琐,但食物自然的香气会从一开始积累。
它最初只是普通的大米,更早的年代里,奶奶口传的充满故事的时期,大米是经过很多道繁琐却又真实的程序的。尽管会有一定杂质,但大米的香和纯白是实在的。身为庄稼人,我的奶奶辈应该不只种出了翠绿,也收获了醇香。
除了成长时晒过初阳,夕阳,这种食材被代代传下来的石磨磨成米浆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第二次阳光之旅的时段。慢慢地磨过大米,乳白色的浆汩汩地流进香木做成的桶里,如果你想吃得好看或者吃得有趣,通常会将韭菜放进磨里,青翠的汁水混合白浆是一番风味,而加入槐花,融入花树的清香又是一番风味。前奏慢慢结束,炊具已经备好,奶奶就会动手摊上了。她总是备上一口大锅,放上水烧开,直到锅里云雾腾腾,水汽袅袅。奶奶舀起一个汤勺的米浆娴熟地浇在特质的方形铁皿里,摇匀摇匀,直接放进锅中,盖上密不透风的盖。几分钟后,揭开锅盖,拎出方皿,薄薄的米贴嫩里透亮,香气散出来,槐花清新,韭香喷鼻。
这时候,爷爷早已架着长长粗粗的木柱子,横放肩扛,一头架在我家院子的窗台上,一头架在伯伯家窗台。中午的时间,阳光正好,奶奶拎起方皿走进阳光里,将米贴晾晒在木柱子上,热气在阳光下飘散,我的梦里,就是米贴混合着木头香气的阳光的味道,还有阳光的温度。这些越长大越怀念的回忆牵着的童年总是被我梦见。所以啊,是食物深刻了童年的阳光,让我“夜有所想”。
当然的,我钟爱和怀念的食物不只这一种,嫩软绵化的糯米酿成的米酒、干香扑鼻的梅干菜都是美味。对吃颇有想法的陈晓卿导演写过一本书,他在里面说,“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其实我对食物印象深刻的理由也是这样,因为那时的人,那时的物,那时的感受和感情,我才会总是记得那时的阳光,记得食物与阳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