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章回体小说,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所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而它缺失的后四十回,也为它增添了一种断臂维纳斯般的神秘感。本文主要比较程高续写版本和1987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红楼梦》的不同点。
首先,文字和影视剧的展现方式本就有很大不同。影视剧工笔画,是描“形”,而文字是写意画,写“神”。比如第三回王熙凤出场,原著中有一段文字描绘她的神态,“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透出王熙凤那种华美,热情又略微有些笑里藏刀的气质,而她的具体长相无法完全展现,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87版电视剧中则是直接将一位打扮华丽的贵妇展现在我们眼前,她的外貌打扮我们都看得一清二楚。
同时,文字可以更加细致的描绘人物的心理。如原著第二十九回中的一段,宝黛吵架,原著就将双方微妙的心理剖析得分毫毕现,让读者明白他们生动的心理活动和误会产生的来源。而这点影视剧无法做到。
再者,写字比拍剧成本低,顾虑的少。所以许多原著中写出的经典场景电视剧无法拍出,如第五回的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并且,文字还可以安排详略,将不重要的地方一笔带过,这也是影视剧无法比拟的。
原著和影视剧的另一大不同在于原著中的角色是虚构的,而影视剧中的角色是有真实演员的。因此影视剧就比原著多一个关注点,就是这些演员的真实生活,寻找他们的真实生活与他们剧中生活的异同点。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也如林黛玉一般英年早逝,王熙凤的扮演者邓婕也如同王熙凤一般命中无子,妙玉的扮演者姬玉也如妙玉一般皈依佛门,这些惊人的“雷同”也让大家惊叹缘分的奇妙。
以上的不同点在任何原著改编的影视剧中都存在,并非《红楼梦》的独有特点。《红楼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未完结的神秘。电视剧和原著,也就是程高续写版本在后四十回续写上完全不同。我这里就来挑几点说说。
一,黛玉结局。原著和87版电视剧的黛玉都是英年早逝,但早逝的原因并不同。原著中黛玉因为宝玉娶了宝钗,满怀怨恨离世,电视剧中宝玉出海送远嫁的探春,在海上出了事迟迟不归,黛玉又是担忧又是思念,再加上那时候她有病在身,身心俱疲,最终香消玉殒。也就是说,原著黛玉是含恨而死,电视剧中黛玉是思念而死。这体现了续文作者和电视剧导演对于黛玉不同的看法。个人认为电视剧中的结局更好,符合黛玉为宝玉“泪尽还恩”的设定。续文作者将黛玉描写为只为爱情而肝肠寸断的女子,多少降低了黛玉的格局和思想意义,也否定了黛玉是宝玉的心灵知己。
二,贾府结局。原著中贾府虽然衰落,但没有彻底崩塌,悲剧意味少了许多,就像李相所说“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而在87版电视剧中,贾府金银散尽,家破人亡,就像电视剧中贾宝玉所说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死的死,散的散”。续文作者这样安排,我觉得他的一种愿望。他不能接受贾府彻底覆灭,想要再留一点希望,留一点火种。如果不是受曹雪芹前文的束缚,他一定会将《红楼梦》写成一部喜剧的。这一点在他安排香菱的结局上可以看出。香菱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这就注定了她是一个非常可怜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