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综合征:抵触(降低预期、先行动一小步)、自责(快乐无罪、逐步恢复状态,而非一步到位)
减少自责:快乐是人性永恒的追求,但我们却习惯了对快乐进行批判。所以你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我想让自己活得高兴点儿,有什么错?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生才值得一过。不够有趣的工作和不够精彩的生活,也足以构成我们的一部分人生,并且照样有很多乐趣。
思考当然很重要,但过度的思考就会成为问题。这有点像爬山,如果停下来休息,头脑里却在想走了多远,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这些想法只会增加你的负重,让你觉得每向前一步都是煎熬。如果你想不清楚,索性先走起来,行走本身就是答案。虽然不知道离山顶有多远,但你知道每走一步,就会比之前接近一步。带着这样一种心情,你就会走得更轻快。
春节假期快要结束了,你可能也在逐步准备收心,回归到工作或学习状态。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每次要结束一个长长的假期,重新回到工作的节奏,都会觉得有点困难。这还不是单纯的“玩野了,不想上班”,而是就算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理智上很清楚现在该干什么,但身体始终找不到状态。通常来说,我们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摆脱假期的影响,恢复正常的状态。
这段时期典型的心态有两种。一种是着急,催促自己:“都玩这么久了,什么都没干,还不快点进入工作状态!”另一种心态则是抗拒:“工作繁琐又无趣,懒得去做。”两种心态各有各的痛苦。当然,更痛苦的人是两种心态都有,一面给自己施加压力,一面又不想动,自己跟自己内耗。今天我们就分别聊聊,在两种心态下该如何跟自己和解,更轻松地进入工作状态。
破除自责
先说第一种心态,因为工作状态恢复不够快,带给自己很多困扰。这种困扰的核心情绪叫做“自责”。容易被它困扰的人,可能从小就觉得我“应该”高效率地工作、高效率地学习。最开始是父母要求,后来逐渐内化为自己心里的规则。任何休息和享受的时刻,心里都会伴随着某种罪恶感。
平时生活还好,工作和休息的节律已经形成了稳态,白天摸完鱼,半夜就加班,可以平衡掉自责的压力。但长假是彻底放飞的一周,每天的自责都只能有增无减:聊天、看电视、串门、聚会,每逢佳节胖三斤......
而你带回家的书,打算趁假期学习的知识,不出意外的话连翻都没翻开。再怎么安慰自己“这是放假”,自责的情绪都会在七天后积累到一个顶峰。
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可能恨不得一上班就在情绪上无缝衔接,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没那么快。因为你习惯的工作状态被打断了,再回到之前的节奏是要花一些时间的。我们下一个模块就会讲到,日常生活的惯性可以把很多事情变得自动,不加思索就能完成。但如果,你已经从自动的模式里暂停了一段时间,想要再进入这种状态,就必须经历一个主动的、有意识的过程。总之,放假完开工,你不但会感觉比之前更累,效率还不高。所以,无论你有多期待自己无缝衔接,实现起来都不会那么顺利。
这个阶段,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自责,不要再雪上加霜。暂时不在状态是很难受,但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人不是机器,更何况机器也有停下来保养的时间。
接受自己的状态起起伏伏,会让你变得更轻松一些。
那么如何减少自责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降低期待。工作刚启动的时候有点手生,你可以用上一点成长型思维,说:“我暂时没有恢复状态”,而不是“我这个人躺了七天就躺废了”。适应的进度往往出人意料,三天五天,最多半个月,又是生龙活虎的一条好汉。你只是需要一点时间,醒醒神。
所以刚恢复工作的第一周,你可以把目标定低一点儿,只是“适应工作的状态”,而不是“像之前一样高效率”。尤其今年,还有很多人受新冠后遗症的影响,在身体和精神双重恢复的过程中。假期结束后的前几天,你都可以用“假期”延长版的效率来要求自己。
所以,哪怕你就是坐在工位上发呆,什么都不干,你也可以这么想:我明明可以在家摸鱼,居然还来了单位,已经很棒了。给自己多一些正面的反馈,恢复起来会更快。
减少自责的另一个方法,是要找到自责的源头。我一直认为,自责是因为我们把“工作”和“努力”跟自我价值挂钩太紧了。就像前面的课程讲过的,我们只把一些事看成“正事”,只要停下这些事,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从而在价值层面上自我否定。
做正事当然是美德,但绝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你都没时间好好享受努力的成果,那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呢?很多人舒舒服服地过完一个年,转头就开始懊恼,怪自己吃得太多,玩得太爽,长期以来的自律功亏一篑。
这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我们千辛万苦自律了一整年,假如都不能让自己吃点好的,不能跟喜欢的人一起找找乐子,明年还有动力继续自律吗?快乐是人性永恒的追求,但我们却习惯了对快乐进行批判。所以你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我想让自己活得高兴点儿,有什么错?
当然了,快乐有代价。回归到日常之后,我们会忍不住计较这些代价:体重秤上的数字长了,银行卡的存款降了,这些是有可能增加你的负担,但生活不就是如此吗?好好回味一下那些快乐的点滴:每天不干活睡到同自然醒,是不是挺开心的?我们就把这些开心珍藏起来,再去努力工作,为了明年还有这样开心的时间。
降低落差
刚才说了,除了自责,我们开工后还会有另一种心态,就是觉得“工作好无聊,不想做”。如果你是这种情况,该怎么调整自己?
其实,不是工作变无聊了,而是对比太强烈了。从无拘无束的日子突然转变成每天早起打卡、工作列表上一大堆等待处理的事项开始排队,你自然就会有一种抗拒的感觉。
要想降低落差,该怎么办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假期的最后一两天,适度启动一点工作状态。比如听完这节课之后,你可以稍微想一想,节后上班第一天要做哪几件事?你当然不用真的做,但在头脑里预演一下工作的流程,就会帮你找到一点上班的感觉。虽然有一点点给你的假期煞风景,但只要三五分钟的紧张,就能让你第一天上班适应得更好,也算是值得了。
另一种降低落差的方法,就是在上班之后的几天时间,刻意多安排一些下班后的娱乐,让自己有一些盼头。不至于节后一返工,就被抹去了生活中全部的乐趣。
不过,这都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有人可能觉得,不想工作,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找不到上班的动力,不知道这种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每天都要上班的时候,并不需要每天想一遍上班的理由,这个动作已经编写到了你自动运行的程序里。可是一旦放假,习惯被打破,再要重新建立,就必须经历一个重新思考的过程:这件事还值得我日复一日做下去吗?它真的有价值吗?它适合我吗?
首先我要告诉你,你感受到这些疑问,是完全正常的。如果你经过了这样一番思考,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也很好。其实按惯例,春节后会有一个离职的小高峰。也许就是因为这段时间跟不同的人交流,碰撞之后,出现了改变的契机。
但更多的人可能只是进退两难,但并没有改变的决心,在现实当中又找不到意义。这种情况,你可以试着用成长型思维激励自己:
答案总会在未来某一天浮现出来,这一刻就先把能做的事做好吧。
我倒不是站在老板的角度,说服你继续为他干活。而是说,反正没有明确的选择,哪怕出于攒钱、攒经验的目的,也不妨把手头这份工作再干一段时间。它可以为你的生活赋予一套基本结构:几点上班,几点休息,解决哪些问题,获得怎样的回报......在更适合的工作出现之前,总要找一个地方安顿自己吧。
其实这种思维的背后有一个简单的事实,而且经常被人忽略: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不够有趣的工作和不够精彩的生活,也足以构成我们的一部分人生,并且照样有很多乐趣。
我们之所以在假期之后会感觉不耐受,不是生活本身的问题,也许只是暂停一段时间后,失去了熟悉感。这时候越是停下来反思,就越是不耐受。但只要做回熟悉的事,就很快会找到对生活的掌控感。
听到这,你可能会想,难道反思自己是错的么?思考当然很重要,但过度的思考就会成为问题。这有点像爬山,如果停下来休息,头脑里却在想走了多远,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这些想法只会增加你的负重,让你觉得每向前一步都是煎熬。如果你想不清楚,索性先走起来,行走本身就是答案。虽然不知道离山顶有多远,但你知道每走一步,就会比之前接近一步。带着这样一种心情,你就会走得更轻快。
很多人以为“我要先喜欢现在的工作,才能好好做事”,但真实顺序可能是反过来的,“先好好做事,才会喜欢现在的工作”。
春节特辑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这几节课陪你度过了一个舒心的假期。
马上就要上班了,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