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7月6日,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匹克球访华团师生,高度评价“5年5万”倡议下首次交流的圆满成功,寄语两国青少年“做中美友好的新一代使者”。这封跨越太平洋的口信,既是对44名美国师生中国之行的温暖回应,也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间外交、特别是青少年体育交流指明了方向。结合工作实际,谈四点体会与落实举措。
一、以小球转动大球,彰显元首外交的人民情怀
54年前,北京首都体育馆的一记乒乓扣杀,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54年后,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的一块匹克球场,又见证了“5年5万”倡议的生动开篇。习近平主席强调“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把青少年交流置于两国关系的基础性、长远性位置,体现了大国领袖“以人民为中心”的外交理念。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战略意图,把青少年体育交流从“部门工作”提升为“国家工程”,纳入党管外事总体格局,形成中央统筹、部门协同、地方主责、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
二、以赛事牵动全局,打造人文交流的系统工程
此次美国师生13校44人,辗转沪、深、京三地,实现了“体育+文化+科技”立体体验。事实证明,一次成功的交流赛,胜过长篇大论的宣传册。下一步,可依托现有国际合作基础,实施“三个一”项目:
1. 一张“城市赛事地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热点区域遴选100所中小学,挂牌“中美青少年体育交流基地”,常态化举办匹克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校际联赛。
2. 一套“文化随行课程”。把非遗课堂、高新技术企业参访、社区家庭寄宿等嵌入赛事日程,让美国青少年在挥拍之外,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3. 一批“双导师”队伍。由退役国手、高校体育教师、双语志愿者组成跨文化导师团,既当教练员,又当讲解员,实现“一次比赛、多重收获”。
三、以数字赋能传播,放大民间友好的长尾效应
访华团学生瑞安·科克里回国后,仍与深圳“球友”微信热聊;学生埃拉·吉尔里说“和地球另一端的朋友保持即时联系,是多么美妙的事”。这说明,青少年交流既要线下“面对面”,也要线上“键对键”。要用好数字工具,做到“三个全”:
——全平台传播:在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海外青少年聚集平台开设“#PickleballChina”话题,实时推送赛事花絮、球员故事。
——全链路留存:开发“中美青少年云相册”,AI自动翻译中英双语字幕,让每一张合影、每一段视频都成为可分享的“数字外交资产”。
——全天候互动:依托元宇宙技术搭建“虚拟匹克球场”,中美学生可随时上线切磋球技、同屏学习,让友谊跨越时差、永续在线。
四、以机制保障长远,构建双向奔赴的制度框架
“5年5万”倡议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长期性安排。要把“感性交流”上升为“理性制度”,重点健全三项机制:
1. 年度轮值机制。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牵头,每年确定一个省市作为主宾地,集中资源打造旗舰赛事,形成“一地举办、全国联动”的规模效应。
2. 学籍互认机制。推动中美双方教育行政部门签署备忘录,将交流期间的学习、训练经历纳入学分认定,解决“走出去、请进来”的后顾之忧。
3. 跟踪培养机制。建立“中美青年友好使者”人才库,对历年参与交流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在升学、实习、创业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真正把今天的“小使者”培养成明天的“大桥梁”。
54年弹指一挥,从“乒乓外交”到“匹克球会友”,变的是项目,不变的是人民之间渴望交流、追求友好的共同心愿。我们要以习近平主席复信精神为指引,把青少年体育交流这件“有意义的事”做得“更有意思”,把“国之交”的根扎在“民相亲”的沃土里,为中美关系下一个50年的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