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听说蒋勋的大名,源自于林青霞说蒋勋的文字和声音是他的半颗安眠药。朋友戏称他的声音能让怀孕。怀着好奇,听了一集他讲解的红楼梦。的确是干净舒爽的男声,台湾男人特有的声线。但我并未看过红楼梦,只觉得他虽讲得极好,心理上总是隔了那么一层。上当当和豆瓣搜了他的著作,最终选购了《生活十讲》。
书收到后,看了前三讲,新价值,新官学和新伦理,说实话,略有失望,并不符合我心里对他书的预期。倒不是写得不好,书的首版可能在2008年左右,当年他提出的这些观点其实是顺应时代,可到了10年后的今天,在我看来就有点老生常谈的意味。可越往后,却越入佳境,特别是爱与情,爱与欲的部份,可能是鲜少有正统作家如此正经讨论这些情爱性欲的主题,而且是以男性的角度来着眼。以女性观者的角度,颇让人觉得惊喜,似乎年少时缺失的情感教育这一环慢慢被连接补全。
爱与情节选
我忽然懂了为什么《论语》说:五十而知天命。我已经过了这个年龄,真的觉得对眼前的事情有一种淡、有一种同情,这个同情以前的介入不同,是对人世间有一种静观的姿态。静观,所以不会因为外面的喜乐悲衷而喜乐悲衷,全又不是不关心,或者应该说是更大的关怀。
对于同事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亦是如此,我会安安静静地看着,就像一面镜子,过去会觉得愤怒的事情,现在只觉得好奇,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不太愿意去判断,只是看着,隐隐觉得北膈一定有很大的因和果,是我们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们怎么介入?
我会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谦卑的状态里,不介入这个因果中,只是看,以一种般过水无痕的心情。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成语叫做随遇而安,就是你在不同的境遇当中去求一个安。这么想的话,每一日、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在修行。
---------------------
其实我们仔细去思考,青春是什么?它是非常短暂的,是肉体情欲,而情欲的魅力是出自好奇,当它重复到一个程度,彼此都会疲倦、松驰。所以绝对不要依赖青春、倚赖性爱,还是要把爱的支体扩大开来,让爱像一张网一样,把你真正爱的对都网罗在里面。
这样说起来好像是在设一个陷阱,但是当你无限地把网扩张后,它就没有界线了,网就不在了。
庄子说人皆有私心,但可以把私心扩大到整个天下,这句话听起来很吊诡,可是,它就是一种智慧,非常难做到,但不是绝对不可能。用这种态度去面对自己最爱的东西,所有被你称为宝贝的东西、你最害怕失去的东西,你才不会害怕。因为没有一种东西是不会失去的,即使是在空间上你没有失去,总有一天你也会在时间上失去。
所有的宝贝都只能暂时保管,用一种暂时保管的心情,去面对爱情,其实会好过一点、宽容一点。而且,既然是宝贝,就绝对不会只有你一个人爱,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爱,它就不是宝贝。这里面的冲窘态,自忆慢慢去体会调整,当你失去的那一天,你会少一点愤怒,少一点怨气嫉妒----我只是说少一点,不是没有,因为连我自己也做不到。
-----------------------------------
我常常觉得,爱应该给对方海阔天空的自由,然后让他愿意回来、喜欢回来。你要把爱人当做鸽子,每天放他出去飞,等着他回来,绝对不是当做狗,在肚子上加项圈、加绳子,时时刻刻拉在手上,怕他跑掉。而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
不会的,赶都赶不走的。
----------------------------
以上这段写得极好,给自己提个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好自己的生活。充实的每一天,会让人的精神不自觉地振奋,心情轻松嘴角上扬。也许发现自己真实的爱好,真正擅长的事情这个过程是痛苦至极的,也许充斥着无数的自我幻想、幻灭及否定,但只要你去探寻,不断地思索反省努力尝试,终究能够找到。而这才是灵魂最好的保养品。
情与欲摘录:
情与欲在我们的文化中同,会变成一种恐惧,而使人不敢去正面凝视。
大部份的文化,在牵扯到人的肉体和精神时,多半会得到一个结率,就是精神比较崇高的,肉体是比较低下的。不管是印度、中国、希腊、或是埃及文明都有这样的论点。希腊只是相较之下平衡一点的,却还是存在着对肉体的轻视。
而一个需要被讨论论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教科书里读不到情欲问题,为什么学校里教忠教孝,却不教情教爱。
我很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读到一本很美的爱情小说或是几首情诗,让他保有对爱情希望,才不会完全堕落到欲望刺激中。很多人担心谈情的结果就是欲的泛滥。我认为正好相反,情反而是欲升华出来的状态。
法国,中学生有情感教育这么一门课,做很多个案的讨论,让学生可以比较真实地了解一些问题。还有他们的媒体也没有什么乱七八遭的节目,多是着重在文化教育方面。
我们这边的遏至,刚好是那边的开口,是我一直想强调的两面性问题。我们越禁止孩子阅读好的情欲书籍,就是越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一些不好的情欲商品。
人往往在性行为中,会发现自己有最低等的动物性部份,同时也有崇高的、宗教性的精神部份---当你跟 另一个身体接触,达到某一种语言无法替代的程度,你对对方的情感,我想是近于宗教的虔诚了。所以人在面对自己的情欲时,会有一种矛盾和尴尬,所以创造出许多替代词,因为光是性交会使人觉得自己是一只动物,使人不满足于因为费洛分泌所引发的生理现象跟行为时,就有了“做爱”和”敦伦”两种层次的升华.
我们在中学时偷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时,是当成色情小说来看,即使成年之后也很少有人会懂,为什么他们会流泪。很少有一对男女在性行为时,是真正把身体交给对方的,也懂得对方身体的,同时感觉到对方也感觉到自己。很多性是在发泄自己,很多性是委屈自己,可是性达到某一个状态时应该是双方面彼此的完成,而不是谁占了谁的便宜。
事实上,性很容易被低级化成欲望的发泄,或是权力的角色,尤其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性是一种权力,在性行为中,很明显地标示出主从位置位置。在几千年以男性为中心的你权架构中,女性长期扮演的就是男性欲望的发泄对象,她的欲望是不能拿出来被讨论的,否则她就是一个淫妇,她也不能够有反应,只有男性才可以有反应。当社会形成这种威而刚文化后,就变成男性本身可以不断地夸耀,而女性一旦夸耀,就会变成不道德。
性有一个崇高的状态,但这个状态在人类社会,并不是那么容易完成,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说,他从性宗教的角度去写。当然他也可以以到世俗程度,去表现权力,就像一个人到妓院去,花钱购买一个身体来发汇自己,这时仅此而已的性就是权力的直接表现。
看A片,看色情小说所引起的欲望,和看见一个非常喜欢的人所引起的欲望,以及为了传宗接代所引起的欲望,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可以很诚实地讨论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可能是最低等的动物,也可能是最崇高的神----当你可以完全奉献自己,完全感觉对方,到一种几乎要流泪的程度时,就是抵达性最高的层次了。
--------------------------------
理性而又感性的描述,感觉就是自己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因为初一想看《红楼梦》被妈妈禁止。之后意外间借了一本《飘》,在中学期间无数次重看斯嘉丽和瑞特两人相处片断,无数次的泪流满面。也许,这本书充当的就是青春期的情感启蒙读物吧。《飘》的续集某种情况下对情感的描写更真接细腻,更符合读者心中对斯嘉丽的情感归属。家有青春期女儿的朋友,可以考虑让孩子看一下。
很赞同蒋勋的观念,让孩子在中学阶断多阅读一些经典的情爱小说,让他们在通过阅读探索自己的爱情观和对待身体的态度。
作为家长,应该说受传统教育多年,我也觉得和孩子探讨感情是件挺有障碍的事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亦或是做法对不对,又如何教育孩子。感情事本就玄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堪称人生一大豪赌,不到生命的终结也许无人能言说自己这一生爱的功课,是圆满的分数,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邱妙津,女,研究生,一个公认的天才,拥有一张从台北第一女中到台大心理系的“阳光履历”;但她同时是一个同性恋者,这一重隐秘身份人们只有在她死后才从其日记里得知———这个双面女孩好像一茬不规则的刀锋:既不为正常社会所兼容,亦不能游刃于正常社会。
关于邱妙津的自杀,说法有很多。一个也许不是最关键但却起了点火作用的因素是感情困扰:邱妙津赴法继续心理学研修时,陷入了一场狂乱的三角恋爱。最后她选择了一种激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水果刀刺入胸口,“只有26岁,大二就能用法文读原典……这样一个女生,却说死就死”。邱妙津在巴黎自杀后,从附近的蒙马特地区,人们发现了她死前写给女友的信;逐一收集起来,辑成《蒙马特遗书》。
无法在白天启齿的话,邱妙津在遗书里披露无遗。“女性的情欲和肉体往往是男性描写的对象;我从没见过一个女性自己写自己的情欲与肉体写到这么细”,凭籍多年的阅读体验,蒋勋认为就“年轻人的情欲”这一面,《蒙马特遗书》实现了某种原创性书写。
但这种书写又与暴露性、展览式写作判然有别。蒋勋指出,《蒙马特遗书》不是对人类窥视癖的迎合或满足;而是向每一个阅读者开启“一个你完全不懂的领域”:对于这个领域,在看这本书之前人们的态度多半还是不屑、嘲笑或责难(惯性思维和传统标准早已成就无数的共识);但《蒙马特遗书》却会使读者从“真正进入的一刻”起突然被感动甚至于———“悲悯”。
以下为蒋勋书中摘录:
邱妙津在《蒙马特遗书》里面诚实地描写自己,叙述自己无法度过这一关所以选择死亡。比较严重地来讲,是我们的社会杀死了她,因为我们的社会让她没有办法面对自己。
在她死后,小说评审时,一位委员说:我知道她是台大的学生,我要叫我女儿退学,台大怎么出了这样的女生。
这位评审是位佛教徒,道德感很强,我们尊敬他,但不让为他说的是对的。我和他说,我们读佛经,而佛经有一种很重要的东西,是悲悯。今天假设我跟邱妙津是类似的人、类似的生命,我在孤独面对生命关卡时,读到这本小说,我会得头像了一点痛苦,我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我在承担这么大的苦难。邱妙津的作品要留在台湾,也许现在的社会没有让她继续活下去的可能,没有办法让她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跟价值。可是越多人读到这本书就有越多人对不同的生命状态产生真正的宽容,并以涟漪效果扩散,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进步。
否则我们成天喊着要宽容、要包容,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有时候,口头上的慈悲是最大的残酷。因为说者根本没有办法有切身之痛。
-------------
大学的时候,每每心中有迷惘和痛苦无处诉说时,我总是喜欢看读者的卷首语。很神奇的是,每次抑郁至极时看到的卷首语,总能给我以极大的抒缓和鼓舞,就像一盏小小的夜间明灯,让我了解世界受相同困扰的前辈们是如何走出迷雾,直面人生。很多年没有看《读者》,那天去了图书馆的期刊室,意外地发现《读者》还在那儿,一点也没有变。即使经过十多年的岁月,遭遇电子科技的围堵,依然没有让它消亡或沉没。于是,心甚悦。决定时常去购买这本杂志。支持我大学阶断心灵中的隐密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