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决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讲述主人公在不同的家庭角色中牺牲自我,最终不再勉强与等待,以自驾游的方式挣脱牢笼的故事。
其实李红的经历并不独特,她作为农村家庭的长女,在高考前夕为了弟弟的学业被迫退学;嫁给大男子主义的丈夫,李红在逐渐黯淡的婚姻生活中独自承担着繁冗的家务;成为母亲后,透过李红从未能参加高中同学聚会这件事能够看出,她的自我价值完全泯灭在“丧偶式育儿”中。在这些似乎常见的遭受压迫的女性生活之外,李红独特于她精神追求的富足,尽管火光在许多不得已的时刻几乎熄灭,但李红的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火种。被父亲强迫放弃高考时反复争取,为了远离原生家庭毅然嫁去郑州,不甘心做家庭主妇宁愿出去扫大街,因为无法忍受丈夫的压迫想要离婚......李红不止一次地反抗生活对她独立意志的侵犯,当年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坐在卡车后,在旷野间尘土飞扬的小道上畅想未来时眼中的神采从未改变。
因此在我看来,李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需要觉醒的女性,被说成是“懦弱”也并不公平。李红的顽强和高自尊决定了她在后来的确能够一脚油门,云游四海,而不是像超市里的同事那样不明白“买车有什么用”,因为她们从精神层面上本就不是一类人(对超市的同事的刻画也反映了在传统家庭中牺牲掉自己的女性并不少见)。
我很喜欢电影在李红与女儿这条线上的设计。在整个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女儿都扮演着支持与鼓励李红的角色,她建议母亲离婚,支持母亲参加同学聚会,给母亲买漂亮的裙子,还出钱帮助母亲贷款买车,甚至在失业时仍能为母亲拿到驾照而感到欣慰。站在相同的女性身份中,女儿比任何人甚至比李红自己都更早更清楚地看到了李红的处境。在失业的那段时间里,女儿也开始面临独属于女性的压力——生育附带的职场歧视和自我生活的缺失。然而在这个时候,按理更应该理解和支持李红的女儿却开始阻拦李红的旅游计划,一向说着“让妈高兴”的女儿却对李红说出了“再等一等”。除了推动情节发展,我认为女儿的转变在电影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让李红的反抗意义变得更为彻底——“为自己而活”的动机和行动应当是独立于任何人的,应当是抛开包含“母亲”角色在内的各种客体定位的。此外,女儿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李红越是长期习惯性地为家人牺牲,自由的那天就越难以到来。
电影采用插叙的方式,18岁的李红退了学,50岁的李红收起了红裙子和登山包,两条时间线上的李红一同等待着爆发时刻的来临。坐在大荧幕前的我也等待着那个时刻,当我看到李红被诊断出中度抑郁后,在马路边捡到自驾游团队落下的丝巾时,我心中升起一股无名的兴奋。我知道李红最后一定会系上这条丝巾,那表明她完成了对生活的反叛和对自己的救赎。
影片结尾,李红穿着红裙子,在无人的路上飞驰与高歌,此刻她需要取悦的,只有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