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缘起于我和一位朋友的争论,我将《好莱坞往事》形容为小视频的水平,朋友则坚决地驳斥我,认为我说的大错特错,但我还是坚持原来的看法,因为就像漫威电影和主题公园乍一看八竿子打不着,《大闹天竺》和一坨屎乍一看也是两种东西,实际都是一回事一样,《好莱坞往事》与小视频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
一、昆汀何以为昆汀
1994年戛纳电影节,一个叫昆汀·塔伦蒂诺的年轻人,凭借《低俗小说》拿到金棕榈,击败张艺谋的《活着》和米哈尔科夫的《烈日灼人》,从此被世界影坛瞩目,之后昆汀陆续编剧、导演了一系列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成为当今十分重要的一位电影作者。
天才的故事讲述方式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昆汀的电影虽然不太遵循传统好莱坞电影的路数,却同样具有很高的娱乐性,根植于传统类型片又有所不同,对结构进行大胆尝试(打乱线性叙事的环形结构、多线索),故事选题往往是快意恩仇的复仇、犯罪,并由此发展出血浆四射的暴力美学。昆汀的台词虽然被诟病为话痨,但可以配合表演塑造人物,并且写得饶有趣味,这些俏皮的废话完全可以当做修辞手法的教科书。
昆汀电影里的人物,无论正派反派,往往具有一些传统电影角色不具备的特征,没有纯粹的好人或坏人,简单来说,他的角色会让你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是“好玩又有趣”。
正是由于这种反传统、反权威、耳目一新的故事/影像创作方式,使得曾经的昆汀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潮。
二、小视频的解构主义
时间来到2019年,影像艺术在网络时代被广泛传播和普及,遍地都是解构主义,制作影像也不再是像胶片时代那么稀缺和高成本的技艺,无论是直接生产影像的vlog、抖音、土味视频,还是二次创作的混剪、鬼畜等都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一定程度改变着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而其中很多小视频的创作者,既深谙蒙太奇的心理作用,又对经典作品烂熟于心,使得这些影像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味道。
最近很火的‘彪学”是东北文艺复兴中一朵重要的浪花,将《马大帅》的接地气与王家卫的文艺腔结合,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更早之前还有类似的“六学”,将六小龄童的影视作品、采访、讲话等视频素材进行剪辑,产生了一批荒诞、戏谑、讽刺的鬼畜视频,我们可以把这一现象视作后现代主义的大众狂欢,是对话语权和解读方式的推倒重来。
无论是“德彪×王家卫”系列还是“德彪×小丑”系列,都可以视作对经典/流行元素的拿来、拼贴、拆解和重塑,这和二十年前的昆汀异曲同工,B站up主们甚至比昆汀更进一步,将解构、拼贴、消解严肃性的后现代任务完成地更加彻底。
换句话说,在广义上的影像文化里,昆汀所依仗的法宝已经被众多后来者效仿和超越,他的的那套解构方式已经开始过时。举个夸张点的例子,《火车进站》用现在的话说也是小视频,如果卢米埃尔兄弟活到现在,他们还会只创作四十秒的视频吗?但昆大师却仍然在老套的方式里洋洋自得,沉湎于好莱坞(自我)的往事(幻想)。
三、从“酷”到“土酷”的昆汀
很遗憾,《好莱坞往事》是一部令人失望的电影,这种失望并不是来自李小龙段落的争议,熟悉李小龙的人都知道片中的呈现不够准确,但我也承认昆汀有重新诠释的自由。这部电影真正的问题之一如上所述,电影意识已经过时,电影手册对《好莱坞往事》有个贴切的评价:土酷。看似酷炫实则是抱残守缺和大退步。
昆汀创作力的下滑在这部之前已有端倪,2009年完成他的集大成作《无耻混蛋》后,似乎祭出了所有天赋,到了《被解救的姜戈》、《八恶人》都工整有余锐气不足,格局也逐渐变小,但仍然行驶在天才的轨道,因为昆汀还有另一个法宝:一流的剧作水准。这一点从奖项上也能佐证,《被解救的姜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八恶人》拿到过金球奖和BAFTA的剧本奖提名。
可惜他连第二个法宝也丢了,《好莱坞往事》的剧本是垮塌的,里克、克里夫、塔特三条线都是无意义的流水账,目的只在于串联迷影梗,很多人说这是昆汀写给好莱坞的情书,但问题是,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不是看他致敬了多少部电影电视剧,也不是看他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怀,这些充其量只能当做彩蛋一样的饭后谈资,而无法体现作为电影的价值。
以往我最佩服昆汀的剧作功力在这部电影里荡然无存,话痨也真的成了纯废话。每场戏都是松散的,单看还不错,放在整体就充满拼凑感。克里夫杀妻这个悬疑点最后不了了之,昆汀只抛出了一个无用的信息量,既形不成麦格芬又起不到塑造人物,唯一的作用就是多了几句废话。
举一个正面例子,昆汀的前作《八恶人》里,即使是那封不起眼的林肯来信也得到了完整交待,虽然与主线剧情没有太大关联,却可以有效调节气氛和塑造人物,点出了沃伦少校作为一个黑人的生存之道。
但在《好莱坞往事》里,没头没尾的线索比比皆是。作为双男主之一的克里夫,你很难找到这个人物的存在意义,看完之后我对他的印象只停留在开车、打斗、摆poss。
昆汀在这部电影里过分透支了自己的“大师豁免权”,具体到一些细节上也能找到不用心的地方,例如大概在影片刚过一个小时的位置,有场戏是小李子在片场坐着,和对手戏的演员对话,出现两处同机位同景别的剪辑,这么剪既不能保证对话完整性也不是为了加快节奏(对话仍然很长),流畅性也不如用分机位或者加个插入镜头,很失败。
评价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衡量标准,尤其是评论电影,尬吹尬洗常见的两种方式,一是“他风格就这样”“他就想这么拍”“他就那么一人”,同样的话也可以为郭敬明的《小时代》辩护,因为郭导就是那个风格。第二种是一堆符号解读,把你绕到云里雾里,其实啥也没说。打破常规和拍的差是两回事,否则毕志飞导演就太冤了。
《好莱坞往事》的这些问题,同样风格的《无耻混蛋》里就找不到,那部也是重塑历史,也是多视角、多线索,而且叙事难度更大,但完成的就很牛逼。
所以即使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也有好坏之分,不是一句“他风格如此”就能搪塞的。我当然也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胡乱编一些不痛不痒的话:
“前两小时营造了独属于昆汀的好莱坞,仍然是那个熟悉的话唠和恋足癖,同时夹杂了昆汀的无数个人私货,用浮华梦幻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六七十年代名利场的时代画卷,最后半小时回归暴力美学,皮特简直荷尔蒙爆炸!!!”
但这无益于理解电影,也无法忽视它难看的事实。昆汀心目中是啥好莱坞与我无关,我看的是他的呈现方式。
四、题外话
关于李小龙部分的质疑,昆汀的第一次回应:“如果你读过有关李小龙的书, 他在电影里出现的傲慢和骄傲是众所周知的。甚至是电影里李小龙的台词,都是我根据他曾经说过的话改写的。”
昆汀的第二次回应可以看作是对第一次的补充和肯定:“ 李小龙就是有点自大的人,”他再次强调,“他说话的方式,不是我凭空捏造的。我听他说过这样的话, 有些人觉得‘他从来没说过他能打败拳王穆罕默德·阿里’,但他说过,明白吗?不仅他这么说过,他的妻子琳达·李在第一本传记书里也写到过,她绝对这么说过。”
但随后昆汀很快被打脸,有考据派指出,琳达·李的传记并没有写过,只是在一则书评里出现过。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件事,昆汀曾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讲他学到了一个汉语词“牛逼”,而他对这个词的词源解释绝对是你没听过的,基本可以当做胡说八道(由于有些不雅,不详细说明,感兴趣的自己查)。从中可以看出昆汀似乎是个不怎么严谨的人,对不了解的事物未经考据就会轻易下结论。
电影中也有可以佐证的地方,熟悉李小龙的人应该都知道,他的动作风格并不漂亮,而是偏简洁实用,出拳快速凌厉,而昆汀片中那场戏的动作设计能将你蠢哭(看来《杀死比尔》幸亏请了袁和平),片中的角色出招动作迟钝、出拳绵软无力,除了那些无用的花哨动作,更致命的是一开打就来个破绽百出的飞踹,也许昆汀看了太多的韩国片,他老人家是在致敬哪部韩国电影。
其实昆汀大可以有其他回答:这只是我单纯的艺术创作,一个虚构的平行时空,对真实状况并不了解。甚至更牛逼一点:我他娘就是看他不爽,想黑他。而现在这种回答却显得藏头露尾,不够坦诚。
后来我意识到昆汀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权威,他想要从那本传记的印象中找到合法性,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威,但他忘了自己本可以有更合理的方式,所以只能依赖浮于表面的印象,就像这部浮于表面的电影一样。
李小龙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被定型的符号/权威,可惜昆汀并没有对他解构的对象做足功课,就像一个小孩不懂电视机的构造,非要将其强行拆卸,最后只能得到一堆报废的破烂,无法重建成新的意义。
五、尾声
我是昆汀的粉丝。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时间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