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错了《朗读者》,奔着它的激情和香艳去了。而其实,这部电影令人思考的是在爱情中,我们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来看待对方,尤其是,这份感情如果还夹杂着不可言说的秘密、还掺杂着国仇家恨的羞耻和绝望,站在爱恨的两端,曾经的爱人,你将以什么心情面对。众人眼中的罪人——女主角汉娜在法庭上直视法官,说:换成是你该怎么做?法官哑然,法庭骚动,无人能回答这个简单而铿锵的问题。
1。1944~1945纳粹某集中营看守,并令犯人为她朗读。因“忠于职守”不愿打开大
门而使300人被困烧死于失火的教堂
2。1950年代与十五岁的少年Michael发生了不伦之恋,并令少年为她朗读;后不辞而
别
3。1960年代因火灾幸存者的一本书的提到的细节而受到审判,但完全意识不到自己
曾参与的工作是对他人犯下的罪,并因耻于承认自己是文盲这一基本事实而承担了本不该由她完
全承担的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
4.1980年代,在狱中依靠Michael寄来的朗读磁带学会了简单阅读和写字。在被监
狱释放前自杀死亡,并要求把自己的一点遗产交予集中营的幸存者处置。
这个女人身上有几重荒谬,第一重是战后二十年她一直认为自己“非罪”。法庭审判是电影的重
头戏,颇有几分惊心动魄的味道,她是如此理直气壮于她只是在做一份“工作”,她要尽忠职守
,不能让犯人逃掉。这个情景如此地让人感到熟悉,它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另一个汉娜——汉娜
阿伦特所描述的场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和那个著名的概念“庸人之恶”(banality of evil
)。在这个意义上,Hanna Schmitz 是艾希曼的同类项,他们是纳粹治下的普通人,可能对政治
不感兴趣,也没有反犹倾向,他们只是为一份工作而充当了纳粹机器的一环,他们基本上是环境
的产物,对政治和现实既没有判断力也极度不感兴趣,充分地“无辜”。从政治的角度上说,她
是个“无意识”的人,所谓的moral illiteracy,即使有同情心也被制度和法规压抑了,是一些
麻木而毫无知觉的人。
我们可以确定,麦克爱上了汉娜,但是汉娜是否也真正爱上了麦克呢?汉娜一直叫麦克“孩子”,而不是husband或者lover.在那些证人的言语里,她是看似有良知心灵敏感却最后送他们去见死神的虚伪的刽子手,是的,她的确就是刽子手,当坐在观众席上听审的麦克听到她肯定地承认“是的”,他知道她不仅杀死了那些虚弱的为她朗读的犹太年轻姑娘,她还杀死了他。
她坚守的秩序杀死了他,她与他的性爱杀死了他,他甚至也许会想,自己和那些犹太姑娘有什么区别呢,若是自己在集中营,怕是也要被汉娜挑选出来吧。
她会否多重视他一点,她会否放他一条生路,还是他也只不过是她需要的一个朗读者,一个床伴,一个证明她魅力依旧的异性,一个帮她排遣孤独的但是谁都可以代替的人。
也许汉娜可以带给麦克所有的缺失,唯独给不了他真爱。
而汉娜,却带走了麦克的真爱,这个少年今后所有的成长,都不再完整而幸福,婚姻失败,还有一个藏了一辈子的秘密。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麦克真正的can't live without汉娜,而是汉娜can't live without麦克,她需要麦克的朗读,她需要麦克的身体,她需要麦克证明她活着的价值。
她内心深刻自卑着她的不识字,而麦克,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感到自己被需要,她开始活着并且有了希望,甚至在狱中学会了阅读。
而麦克,他沉迷于往事并且不曾真正走出来过一秒,他所有的女伴都说不了解他,“和你在一起再长时间也无法了解你”。只因麦克的心,早已为汉娜锁死。即使他后来可以不再爱她,但她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不敢说这是孽缘,也不敢说这是情缘。
他们纠缠,我无法用任何一种确切的词汇去描述他们是怎样的关系。
只知道,这是导演一场巧妙和华丽的暗杀,不动声色,杀死了所有人。
影片的最后,麦克对女儿说出了秘密,这或许,预示着黑暗过后的黎明。我们是否可以相信,麦克今后将找到幸福,我们是否可以相信,犹太人的疼痛正在被安抚,我们是否可以相信,人类的良知依然健在并且已经复苏。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我们是否还可以相信。+
“汉娜的这份尊严感,一个罪人身上的这份要求,是否可以看作这个民族在滔滔恶名
之下,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与体面?试图建立和恢复自己的那份不可侵犯的感觉以及荣誉感
?正是这个东西,才成了战后德国人重建自身和家园的动力?汉娜珍视和维护自己的形象,年轻
人帮她一道努力,也就是说,年轻人在参与承担汉娜的罪责、继承历史负担的同时,也在试图保
护那上一代人身上需要保护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将战前与战后的德国联系了起来,将它们视为
一个整体?”
这些无不引人深思
这部影片一一个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当Hanna伸出她的手去握Michael的手时候,
Michael缩回了他的手。
这样的影片还是比较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