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来讲,庭审中“提问”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1、锁定对己方有利的事实
2、突出对对方不利的事实
3、确定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联性
4、弥补举证不足,向法官提示重要细节。
本文以民事诉讼为例,介绍庭审发问的十点细节:
1、列提纲,记关键点。列明提纲的前提当然是熟悉案件事实和证据,通过梳理法律关系里的模糊细节和不确定的事实,理清哪些是要质证的,哪些是要发问的,只有精细化运作才能在庭审时不遗漏重要细节。当然,应当记录对方回答的关键点,因为在辩论阶段还有机会陈述自己对整个案件的观点,这时候加入对方回答的部分会使自己的辩论观点更有说服力。
2、注意提问的顺序。尤其是涉及多个问题要提问的,如果提的问题很混乱,则提问的效果会有所折损。而且,提问应围绕某一事实,一步步确认,环环相扣,前面的回答对后面的问题起到指引作用,这样的提问才有威慑力。
3、限定对方回答的范围。最简单的就是让对方明确回答是还是不是,有还是没有。如果问题设置的太过宽泛,对方回答就有很大的施展空间,这样一来就很难到达提问效果实现提问目的。
4、注意问题的指向和实质。庭审提问是质证的一部分,而不管是提问质证还是举证,都应当围绕案件事实,围绕争议焦点,核实某一事实的真实性以及与本案的关联性。因此,设置提问的内容应当有明确的指向,多个提问应当瞄准某一待证事实。如果指向不明,不仅达不到提问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偏离主题,对方的回答甚至会无益于本方,也容易引起法官的反感,那这样的提问就是失败的提问。
5、发现对方证据的漏洞,并重点提问。证据本身不会说话且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除了证据明显的意义外,往往需要得到举证方的解释。那么关于对证据的解释,提问者针对证据的漏洞重点提问,这是进攻中常用的方法。并且,如果你的提问能够契合法官的需求,使法官的裁判思路和你所提的问题保持一致,那不仅提问具有针对性,也会增加对你的好感,获得更多的认同。
关于回答对方提问的方法:
6、预判对方可能的提问内容。发问权是双方都可以行使的权利,面对对方的提问,要想应对自如,诉讼一方除了庭审中灵活机变,还应当在庭前做足功课。也就是对对方可能的提问问题做一个预判,并分析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隐藏的风险是什么,如何回答才能避开对方进攻的锋芒?
7、回答避免歧义。不管是来自法官的提问,还是来自对方的提问,回答都应当简洁明了,切不可产生歧义。当然,也不能回答的太简单,比如老用“不知道”,可以简单解释自己不知道或者记不得的原因,例如自己不在场,对方没说清楚,等等。
8、及时补救。我们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回答都没有遗漏或都是完美的。所以,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回答中的漏洞,应当记录下来,在后面的回答或辩论环节进行补救。
9、与委托人充分沟通。事先要向己方当事人交底,比如对方可能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应当怎样回答?如果对方的提问超出预测的范围,如何应对?尤其是涉及到争议焦点的问题和我方回答的结果会严重影响到案件走向的问题。所以,做好充分准备,预防自认的法律风险特别重要。
10、必要时当事人不出庭应诉。任何一个案件都涉及到举证、质证和认证,关于认证,除了在法律文书如起诉状、代理词、答辩状、质证意见里表现外,来自对方的发问也容易让己方陷入不利地位,尤其是一些提问如果不当回答则举证责任立马转化为己方。所以,考虑案件情况,可以和当事人商量给律师特别授权而不由当事人出庭。
(完)
王恒律师 盈科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