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感觉自己的工作好机械化、好乏味、好无聊啊,但看在那点工资的面上就忍了。
再仔细想想自己好像了没有啥特别惊艳的技能,换份工作就能赚个几百万,继续忍了。
再想想自己又不是富二代,连啃老的机会都没有,再说网上不都说了,现在富二代比穷屌丝还要努力么。
于是继续每天痛并快乐着地工作。唯一的快乐,就是想着上一天班就有一天的工资,然后就是发工资的那一刻了。
直到我看了两部纪录片之后,我瞬间燃了。
一部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一部是《寿司之神》。
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时候,总觉着似乎无论岁月怎么流转,这一代代的手艺传承下来,师傅们几十年如一日就在这深宅大院里修着文物,每天精雕细琢。也许一个师傅一辈子都没有几次可以修一级文物的机会,但这枯燥且急需耐心的工作,仍是他们一辈子的坚持。
师傅们偶尔也自娱自乐,院子里的杏树是前辈们种下,等到杏子成熟了,金黄饱满的杏子一枚枚往下落,就是他们享受果实的时刻。所以,他们也在院子里种下别的树,当这些树长大,后辈们也可以欣赏了吧。
故宫修复文物的手艺是师徒传承制。我觉得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更亲密的情感的连接。看着师傅们修复文物时柔和的眉眼,我感觉到一股安静祥和的力量。
印象最深刻的是木器组科长屈峰在雕刻佛像时说的一段话:
每个人对佛像的理解都不一样,这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纯洁的微笑,那是最难的。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
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
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传播文化,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相比师傅们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我们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你说,那有什么,修复文物有种神圣的使命感,可我们的工作呢?那如果你看了《寿司之神》之后,你再也不会不想去工作了。
《寿司之神》讲的是全球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厨师的故事。纵观他的一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工作,那就是做寿司。
二郎能有今天的成绩那绝对不是每天简简单单做寿司就能达到的。他一辈子都在不断超越自我、精益求精。即使是做寿司看似如此简单的工作,也是不断钻研,发掘更多的技巧。
直到现在八十多岁的高龄,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他还说如果现在退休了,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职人精神吧。
看纪录片的时候,你会发现二郎在捏寿司的时候也就是那么简单嘛。先是捏好米饭,然后在米饭上放好切好的鱼肉,最后在鱼肉上刷上一层酱油。
但事实是,米饭和所用的鱼肉是精心挑选的,米饭的温度要保持和体温一样的温度才是口感最好的,还有鱼片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为了改善章鱼的口感,使用之前要给章鱼按摩半个小时以上。
更是夸张的是,一位学徒,学了十年的煎蛋,才得到了二郎的认可。想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自己的工作呢。如果十年之后,我们我们还是浑浑噩噩地工作着,没有任何进步,我们只能怪自己了。
片中有些片段听起来很好笑,但深思你不得不佩服二郎的精神。
二郎说有一天他在家休息,他儿子看到了,跑去对他老婆说,妈妈有个陌生人在我家里睡觉。
然后二郎笑着说,是真的哦,因为一般早上五点就出门工作了。
在片中二郎的大儿子一桢说,现在的人只想有轻松的工作,还要很多钱,但他们都没想到培养自己的技能。莫名感觉戳中了膝盖。
我想如果有二郎那样的职人精神,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不断进步,总有一天会站在行业的顶点吧。
最后送上二郎的一段话来激励你我:
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精益求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到达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里。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完善,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