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几天寄给我10根年糕,因为是家乡父老乡亲手工制作,远远就闻到糯米的香气,切成一片一片放进煮开的水里,不到5秒钟就软糯起来,放点油盐,再撒点小青菜,啧啧,还没吃上口水先流。
对于爱吃年糕的我,这无疑是人间美味,舌尖上的中国居然没拍这年糕,简直可惜了。
快过年了,突然想起还有几根年糕,打算送给邻居尝尝,在我们家乡,过年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
我的妈呀,凑近一看,年糕居然长毛了,还是绿色的毛,因为大意,当天我放在靠近暖气片的窗台上,可能是温度过高导致变质。
有点心痛也有点难过,这么多年糕就这样浪费了,本以为这年糕也能让不回家的我感受到一点年味,但是却变成这样。
今天给父母打电话,电话里传来了询问年糕的声音,因为父母的面店生意太忙,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
每年的这个时候年糕的生意都特别好,5米长的队伍在排队买年糕,每个人都很着急的往前慢慢挪动,深怕到他时年糕卖完了,其实,早在2天前他们就备足了货。
过年不仅要吃年糕,还要吃粉丝,又叫“钱串子”,因为煮熟后粉丝黏在一起,一串一串的,所以叫“钱串子”,至于为啥不叫“菜串子”或者“粉串子”,老祖宗可能觉得生活太清苦,所以取名“钱串子”,寓意新的一年发大财,钱啊,都是一串一串的来。
当然还要吃豆腐,谐音“都富”,寓意每一个吃豆腐的人都会富裕,生活越来越好,有滋有味。
还有口条,就是猪的舌头,但是除夕夜是不可以叫舌头的,舌头是亏本、折本的意思,要叫“赚头”、“猪赚头”,表示一年到头都有赚头,生意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顺。
同时,家里还要生一盆炭火,是用榆树烧成的炭,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炭价也越来越贵,一竹篓炭就要五六百块。
挑几块又大又粗的炭放进铁盆里,撒一点酒精和盐,打火机一点,不一会就烧着了,把手和脚放在旁边,甚是暖和。
为何要选择又粗又大的炭呢?原来是有讲究的,“粗炭”嘛,寓意生活舒坦,和和美美。
鱼自然就不必说了,每年都要吃鱼,就算不爱吃,也要意思一下,年年有余,钱啊,不能全花完了,总要有结余。
待除夕夜的大餐都准备好之后,吃饭前每家都必须放鞭炮,由一长串小炮和10枚左右的大炮组成,而且一定要是质量好的鞭炮,点燃后从小炮一直响到最后一枚大炮。
如果鞭炮放一半,中间断了,大家都会责骂卖鞭炮的商家,骂他没良心,怎么能卖这样劣质的鞭炮,断了的鞭炮总感觉给人不好的暗示,谁都喜欢圆满。
因为每家饭前都会放鞭炮,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会一直响到凌晨12点。
有个好玩的现象是大家都希望自己家是第一个放鞭炮的人,仿佛第一个放炮的人请来了财神爷,也放佛是在跟邻居攀比,要做第一。
唉,过年了也挡不住他们攀比的心啊,其实,也不过是想领个好兆头罢了。
放完鞭炮后开始吃饭,吃饭的时候,家人不会问你“要不要饭”,会问你“盛不盛饭”,而且不准说“要饭”二字,“要饭”是乞丐的意思,他们才不希望孩子像乞丐一样。
如果吃饭的时候筷子没拿住,不小心掉了,那么也是不能捡起来的,至于为什么,父母好像一直没说原因,他们会让你重新用一双,所以吃饭前筷子一定是会多备几双的。
吃完饭后,有牌局的通宵打牌,没牌局的在家看晚会,顺便包饺子,过了12点,就要开始煮,煮好后送几碗给打牌的人,吃完后继续打。
小的时候没心没肺,吃完饺子,手里拎着个方便袋,叫上几个小伙伴,挨家挨户讨糖吃,大人们也不吝啬,一抓一大把,每个孩子都提了满满一袋瓜子花生糖,回到家中瘫坐在地上,但是小手仍在扒拉着去找有没有自己喜欢吃的花生糖。
长大后,却开始鄙视起小时候的自己,总感觉那时候太丢人,现在反倒不愿出门,只想安安静静坐着烤火,也许是脸皮太薄,也许是与儿时玩伴分开太久相视无言觉得尴尬。
我记得每年除夕夜的前一天,父母都会唠叨好几遍,像宣读圣旨一样,告诉我们该讲什么话,不能讲错话,不能说的不说,不该问的别问。
不能叫粉丝,要说“钱串子”,不能叫舍头,要说“赚头”,不能“要饭”,要说“盛饭”……
好多年了,我一直记得这些条条框框的年味风俗,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感受生活的美好,并把每年的新年祝愿送给他的孩子们呢?
今年的年注定不能回家与父母一起过了,就让我回忆回忆这美好的年味吧~
那些已经回家过年的,或者即使没有回家但是能跟父母在一起过年的,你们就不要嫌弃他们的唠叨了,也不要害怕他们催婚催孩子的,更不要害怕七大姑八大姨们的碎碎念……
要知道,能回家跟父母一起过年的,不知道羡慕了多少不能归途者的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