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邵是我的朋友,他大学四年唯一热爱的事情就是写小说,他为此放弃了社团、恋爱、运动,甚至游戏。四年里,除了基本的上课出勤和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他都在电脑前奋笔疾书,期望有朝一日能成为网文界的新星。
当大四毕业时,他没能保研,也没有留在北京找工作,只留下一百万字的书稿,无人问津的书稿。我依稀记得临别时,昏黄的灯光下,酒瓶歪七扭八地躺在地上,他面颊绯红,泪光莹莹。
我问他:“你后悔吗?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这么多。”
他故作平静地说:“说不后悔是假的。上学四年,父母一再地告诫我要好好学习,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要留在北京这座大城市,可是我什么都没做。我有时想如果重来一次,我会不会和现在一样?也许吧。”我依然能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一丝不甘与无奈。
写作是他的梦想,他为此放弃了太多,当他把自己的梦想说给父母听时,得到的却是···嘲笑,理直气壮的嘲笑:
“有几个人能写出名的,有时间干点正事不行嘛,那玩意能当饭吃吗!”
“写了那么多也没人看,赶紧找个好工作娶媳妇吧,你真不是这块料!”
老邵说他听惯了这样的冷嘲热讽,但终于他还是在父母面前低下了头,顺从地回老家当了公务员。送他离京时,看到他颓唐的背景渐行渐远,我几乎潸然泪下。曾经,他是为梦想而搏击的战士,如今却终究湮没在现实中。
当公务员的两年间,我常跟他通话,他在老家相亲找了个女朋友,双方父母知根知底,他也再也没有动笔,我有时甚至幻想,有某一天,他会再一次像大学一样,意气风发地重新敲击键盘,但他在电话中说的尽是安稳,我爸妈让我如何的字眼。那时起,老邵再也不是曾经的老邵了,生活磨平了他的棱角,他将来或许也会像他的父母一样,理直气壮地告诉子女:“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父母为什么敢嘲笑我们的梦想?因为他们的经历,他们没有在网络大潮中翻滚过,更没有像年广久一样“投机倒把”过,他们的理念就是你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就会有出息,其他“杂事”只会让你分心。
毕竟不是每个人写的第一部小说都叫《何以笙箫默》。
毕竟不是每一个状元都能成为知名游戏主播。
毕竟不是每一个写公众号的助理年薪都有五万。
人不应执着于小概率事件,踏踏实实才是本分。
但年轻不就是应该鹰击长空吗?只有展翅翱翔,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接近梦想。
我曾经戏谑地跟父母说:“我想去学编剧,我觉得那更适合我。”他们笑了,依旧是轻蔑地笑。
可是我在想,他们笑的确实有道理。我连一部小说都没有成功写好,又怎能确定自己执着于每日都在构思的生活。
我的朋友,国内顶尖法学专业的高材生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转而学设计,沉浸其中,悠然自得,因为他在上大学时就是设计类社团的团长;我的朋友,一家公司的中层,毅然放弃工作,开起了沙拉店,却赔的一塌糊涂,因为年轻时他从未尝试过,他不知道店里的琐事足以耗尽他的心神。
父母可以理直气壮地嘲笑你的梦想吗?
也许可以。当你的梦想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时,这样的嘲笑也许让你清醒;当你的梦想终究证明不可企及时,这样的嘲笑让你免于偏执度日。
如果你已在努力的路上,父母却仍然洋洋自得地“传授”他们的经验,义正言辞地劝你放弃,那么请屏蔽自己的双耳,坚持下去。
如今我再回忆老邵的态度,我似乎有些认同他,在别人高谈阔论网络小说的版权又卖了多少钱时,在别人艳羡网络作家多么滋润时,他抽身而出,脚踏实地去尝试;在别人“忽悠”他继续写下去的时候,他又急流勇退,做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而且他从来没有挂过科,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的确沮丧,但是哪一个怀揣梦想的人撞得头破血流时就不沮丧呢?
父母理直气壮地嘲笑你,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是过来人,想善意地告诉你,怎样生活才能少一些波折,怎样才能抓住人生那少有的几个节点。他们又是成长在过去的人,终究难以站在你的角度观察时代,这样的“嘲笑”又难免多了几分自以为是。
所以不要纠结父母为什么嘲笑你的梦想,只要记住人生可以有梦想,但不宜有幻想,做事可以执着,但不宜执拗。
我又一次想起了老邵,想起了他写完一段小说后眼中的那抹欣喜,想起了他离京时眼中些许的落寞。
但无论何时,我都怀念那澄澈而简单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