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适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纳、理解和安抚,而不是焦虑、担忧和否定。
——题记(摘自教育专家王人平微博)
2017年9月,又一次迎来了一批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稚气的脸上写满了对小学生活的渴望。“幼升小”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每一个孩子在面对入园这样一次大的分离时,心理上不可能没有焦虑,甚至可能会莫名其妙大发脾气,出现各种无理取闹的情况,甚至有家长和我聊过他的孩子在幼儿园哭了整整三年。作为老师、父母,我们一定要好好陪伴孩子度过这个焦虑期。
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为主的小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好孩子,帮他们顺利度过这段重要时期。
一、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老师,耳边经常听到家长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再不听话,不听话就送你到学校去,让老师教训你!”“你这么调皮以后只有送到学校让老师教育你!”这么一来,孩子没上学就知道学校是不好的地方,老师都很凶,老师们在家长的口中被妖魔化了,试想谁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作为我们家长,要促成自己的孩子喜欢他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在孩子上小学之前要早早帮他“打预防针”,经常和他说他将要去的小学有多好,老师有多好。儿童在这种时时灌输的“学校好,老师好”的耳濡目染之下,就自然地喜欢学校,喜欢老师,从而转化为学习的热情。也正因为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学校,他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范,从而养成了许多生活好习惯。
就我个人而言,我自己家的孩子没上学之前,他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吃饭要追着喂,不开心了就撒脾气。但在学校老师的教导下,他会告诉我,吃饭不能喂,要自己吃;走路时会说要排好队;甚至有一次我因赶时间闯了红灯,他会教育我,不能闯红灯,要绿灯亮了才能走。
二、教育公众号:教育的好帮手
在这里,我推荐尹建莉老师的两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还有云香老师的《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这几本书里有很多带娃的方法和技巧,让人获益匪浅;还有个宝物非常方便和实用——即微信的公众号。很多公众号每天的推送简短及时,可读性强。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公众号有尹建莉工作室、亲子营、小白爱读书等。无论是书籍还是公众号只要是您喜欢的、适合孩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可以帮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走得更从容。
还有一个干货满满的好东西——“得到”APP上订阅专栏“DR.魏的家庭宝典”。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阅读攻略、玩出社交小达人……魏博士应用最新脑科学原理,为宝爸宝妈们支招,真是居家旅行必备呢!
三、每天亲子阅读:最好的学区房就是家里的书房
我在班级做过一次小调查,问哪些同学家里有独立的书柜,22位同学自豪地举起了小手,而其他25位同学有点茫然地看着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观察发现:家有书柜的这22个同学无论是在上课发言质量、作业速度和准确率、专注力等方面都明显好于那25个家里没有书柜的同学。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我更加确定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性,也把培养爱看书当成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人们的生活日益被电子产品充斥,我们的孩子也过早地接触到各种电子产品,甚至有些家长为了“省事”,就把孩子交给IPAD,孩子也渐渐变成了“电子宝宝”。幼儿园阶段,孩子主要以游乐为主,电子产品的危害还不明显。当到了小学阶段,孩子的校园生活主要以学为主,这个时候,如果还是沉迷网络,弊端会日益显现。如果我们一直把书籍当作最重要的营养品提供给孩子们,他们收获的是精神的富足,开阔的视野,当然会在课堂中如鱼得水;相反,如果我们把电子产品当作“营养品”提供给孩子,他们只会被刺激的画面、炫酷的音乐吸引,课堂中纸质的课本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对学习非常有危害。
六神磊磊说:“最好的学区房就是家里的书房。”特别是刚上小学,部分孩子还没有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我们可以利用睡前的时间带着孩子读一读,不仅有利于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更能亲密和孩子的关系。
四、准备一个“记功簿”:正面引导、强化优点
设一个“记功簿”,专门记录孩子的优点——这招是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学习的。
每天记录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小事,肯定Ta的点滴进步。
就像尹建莉老师在书中写道的:“这个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一是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二是小本中记的事对她有提醒作用,让她以后不要忘了再做这些好事;三是凡写在这个小本上的字,圆圆都能记住,她经常在数小红花时顺便读一下自己的先进事迹,也认了不少字。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
其实每个儿童的优点都很多,有时甚至优点和缺点仅一步之遥。
他们的特点往往就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儿童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发、生根、开花、结果。
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为孩子准备一个记功簿吧!记录Ta的点滴成长,记录为人父母的幸福。
诚如教育专家王人平在其微博中所言:“孩子有适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纳、理解和安抚,而不是焦虑、担忧和否定。”我们教师和家长也应该接纳、理解和安抚孩子,爱于心,理于行,帮孩子平稳度过“幼升小”这一人生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