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了六个模块。第一个叫作亲子沟通,第二个叫作暗理性,然后增强回路、人的塑造、还有内驱萌芽以及角色觉醒。
第一个叫作亲子沟通
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阿尔伯特提出来的,55387定律,它是一个人际沟通最最基础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55387定律:
55%仪表+38%口吻+7%内容=100%
如果55和38都没管理好,那个7根本输出不了。
拆的是繁体字“聽”这个字:边十目一心,用耳为王,左右结构的。 那个四是横过来的目。人都不长十只眼睛,指的是要看着,用眼睛看着孩子,用一心一意的这样的一种态度去用耳朵听,这才是听之王者。实际上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永远都是说倾听是第一位。
真正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就是它没有好坏,它只要来的都是客,都是你内心深处给你发来的信号,你要接住它,打开它看看。它有哪些部分组成。
所以如果一个父母,不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关照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也不懂得关照自己的孩子。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属于诅咒期,又叫脏语气期。(整天屎尿屁)那这时候的孩子他就是用高能量语言去探索这个世界,看看效果怎么样。所以如果是在这个时期里,又是在家里说的话,就是消退处理,不管他,就不要给他任何的强化。如果是在外面,面对尴尬,就让孩子知道,你讲这种能量的话,妈妈也不会理你,但是会让我跟别人道歉,就好了。
第二个叫作暗理性
萨提亚模式的专业课。里面有一个特别生动而伟大的隐喻,叫冰山隐喻。冰山上只是一点点的我们的行为,下面有很大的东西是隐藏在水平面之下的。有潜意识、家庭结构、历史渊源。它那里头也包含,比如说我们的应对方式、然后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期待、我们的深度渴望以及最核心的自我。这些东西都是隐藏在底下的。很多人一辈子只活上面的行为,住什么房,开什么车,赚多少钱,孩子在哪儿上学,这都是行为,其实仅占我们人的一小部分而已。那隐藏在底下的这些暗暗的东西,才是我们应该深度挖掘和去好好地探索的,所以就叫暗理性。它是非常深层的一种理性的思考。就只有理解了冰山以下的这个暗理性的部分,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有路径去探索自我。
一致性表达对应是述情障碍。就情绪表达障碍。比如说让孩子穿衣服吧,其实是怕他感冒,是一种担心和关怀,结果话横着就出来:“不穿衣服冻死你啊!”;他过马路,你是怕他人身意外什么的,也是关心,(结果变成)“过马路就这样过撞不死你!”
这个其实主要源于原生家庭对于这个孩子本身的感受,就是不鼓励表达的。一个孩子哭,是在表达感受,家长不让他表达,时间久了,孩子就认为表达感受是不需要的,然后他就切断了跟感受的连接,自己这个自我跟感受之间一刀切断了。切断之后就不会表达了,也不会识别了。可是一个人的感受如果被切断的话,他是难受的,他经年累月在身体里面进行这样的组合幻化,盘根错节,他就变成了一种表达,叫愤怒。
述情障碍,所有的感情识别出来都是愤怒,所有有压力的,比如说恐惧、担心、难过,在他这儿表达出来全是愤怒,这就导致了表达的不一致。如果真的想一致性表达的话,首先家长要做功课,识别情绪。如果想要做称职父母,那就要改,就看你的意愿。如果改了的话有什么好处呢?幸福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提升会辐射给身边的人,于是你最爱的那些重要的人也都感受到了,他们开始给你正反馈,我再给正反馈,他再给正反馈,那你看,越来越好。
当你想要表达一个情绪的时候,也是要按下暂停键,识别一下情绪,再想想自己到底想说啥,然后从正向好好说出来。
另一个好处就是您成为了一个高影响力父母。你的孩子认为你的话特别有价值,他愿意去好好地听,他愿意去参考。
我们很多人过了青春期以后就发现,父母教育了我们那么多东西,都没听,我们只是让他不会发现,然后变得就是你什么都不知道我。这就是那些家长喊的声很大,打人打得很凶,但其实没有影响力。王小骞:对。真的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所以孩子也不把你的话当个事,他只是想着怎么躲过你这一劫。樊登:我也经常跟其他书友聊,我说要是看你的这个影响力,就看你儿子在家里边,有没有说“我们老师说的”。就是你面对一个低影响力家长,这个孩子经常拿老师出来压他,但是我们家就不会,我儿子经常会说,爸爸你觉得我们老师说的对吗?王小骞:哎,你看他从你这儿求证。樊登:对,他会觉得爸爸说的东西可能更对,然后去跟学校里的这个状况来做对比。
打孩子首先它是一个人身的侵害,而且打孩子它带来的不是教育,是恐惧。孩子是因为恐惧才屈从于你。但马上他就会进入到一种暗暗地反抗,孩子离你越来越远,他心里的门一扇一扇给你关上,你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被孩子排斥在千里之外的。这样的一些说法,你真的磨破了嘴皮子有的时候跟家长讲,他不相信。
打孩子的五个严重后果:
第一个是孩子可能会变傻;
第二个孩子可能爱撒谎;
第三个孩子可能会学习父母打人的暴力方式;第四个是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巨大伤害,会变得不自信;
第五个孩子可能会形成易怒的性格。
跟激素水平有关,另外也跟这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有关。父母老打他,那肯定他就是对自己有很大的否定的,然后自我价值感就特别低。自我价值感低了之后,就形成一个信念,叫作“我不好,我不行,我不值得被爱”。这种感觉常年存在孩子的心里头变成内化的一种潜意识,他是非常不舒适的,所以特别容易炸毛。樊登:所以暗理性这块,我觉得可能卡尔·荣格原来说那句话挺对的,他说:“如果你的潜意识没有能够进入你的意识,那就是你的命运。”就是因为你的暗理性你根本没有了解过。
第三章 增强回路
主要讲家长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品格。它就是通过赞赏、认可、一致性表达达成的,而不是通过训斥、贬低、挖苦、讽刺、羞辱完成的。
这里边还有一个原理,就是孩子对于父母的语言是有认同性的。他特别相信父母说的话,所以尽管他嘴上跟你不断地抗衡,他说我不是,他心里相信。所以孩子慢慢地就会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那个样子。“你想让你的孩子长成什么样,你就去跟他说你想让他长成的样的那个话”。咱们的很多家长是反过来了,结果就把孩子生生地塑造成了,比如说懒、笨等等。
0~3岁的时候,尤其在孩子更小的这个婴儿期,他的安全感的形成与破坏都是最最重要的那个时期。一个孩子哭,他就是基本生存需求,没有大人的关照、照顾,他是活不了的。他哭你不去管他,孩子就很恐惧,我要危及到我的生命了,他后来是不哭了,可是他也很失望,甚至会很绝望,安全感被破坏得特别厉害。
情话是共情的话。孩子大哭怎么办?
共情。“宝贝不高兴了,哭了?”
共情就是说一下他当时的那个状态。能说原因更好。
孩子马上就觉得,我爸我妈看到我的状态了,他这时候邪火就这么神奇地被抽掉了,就是说出来,很简单。
樊登:而且这个招不光是对小孩有用,对成年人一样有用,对恐怖分子都一样。我们讲过一本书叫《掌控谈话》,那个作者是FBI谈判高手。他每次去跟那帮恐怖分子谈判,他的办法全都是讲出对方此刻的状态:我知道你现在觉得很不安全,你也不知道外边这个人是谁,你会怀疑有枪瞄准你的头......讲着讲着,里边人说,我觉得你是个好人。王小骞:对,因为他被理解了。
那“陪哭”:是说你陪伴着他,让他去把自己的负情绪释放掉:想哭一会儿是不是?想哭一会儿妈妈就陪你哭一会儿吧!
就这样,特别神奇。我的小孩在就是 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的时候,还有个horrible three(恐怖的三岁),这两年,只要一说这句话你就会发现,过一两分钟她就(说):妈妈,我哭好了。就好了,然后你接下来你想再说什么,你想再怎样,都是通的。
增强回路,正向反馈。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做错事的时候。做错事的时候是跟他建立感情,建立链接的机会,塑造行为最有效的机会是做对的时候。
第四章 人的塑造
有三种快乐:
第一种最低等的叫:竞争性快乐,比出来的;
第二种快乐厉害了:非竞争性快乐,你可以跟你自己比。
第三种快乐那就是无条件快乐。
所以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我们最后能不能复归于婴儿那个状态,你的那种无条件快乐的能力就出来了。
两面派悖论:为什么要在家庭里边不断地去检视家庭成员的一致性呢?因为孩子很可能成为一个小两面派。就是人的人性就是这样,趋利避害。这可能是人格的一种分裂。王小骞:有一点,接近于。
这怎么矫正呢?
首先还是要自己的意愿。比如说你没有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是吧,他就不信, 他就不把这个事当个事,那就拉倒。
第五章 内驱萌芽
就是怎么引导孩子爱学习。
就是要给孩子设定一个出错率,他不可能是百分百的正确率,这是一个奢望。这个百分百正确的预设是对家长的深度折磨。
那么作业和糟糕的情绪情感体验一旦给它勾连在一起,孩子不敢恨你,他就恨上了作业,然后继而他又移情,他又扩大化,他就恨上了学业,你看,这事就越来越大了,就像扫雷一样 点开一个出来一片。
所以首先是预设一个出错率,这个很重要。这里面就说了有差不多六点,比如家长如何在陪写作业的时候能够安抚到自己的情绪,保持不炸,同时还有一个就是如何帮助到孩子,能够让他调动起写作业的积极性。
在教育心理学里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习效果和什么相关,其中有一个就是和情绪情感体验相关。如果你给了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正向的情绪情感体验,他感到高兴,他感到愉快,感到有成就感,他就对作业会产生深一步的兴趣,反之,很反感。
孩子为什么那么爱打游戏,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因为打游戏全是愉快的,又打中了一个,又吃鸡了,高兴。所以人的情绪跟高兴的情绪结合起来他就容易上瘾,容易喜欢。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在童年。
孩子已经不爱学习的,如果他真的能听进去咱们说这话,怎么改?
王小骞:先从夸奖和认可开始。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优点的,不存在。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没有优点的,你缺少的是发现。就是从夸奖孩子开始,比如说孩子屁股上跟长了刺儿一样,就坐不住,他总会坐住10秒钟,夸他坐住的10秒钟,可以吗,他满篇写的都是螃蟹爬、蚂蚁爬,总有一个字写得端正,就算没有一个字写得端正,总有一个横是平的,竖是直的,夸奖他,去找到那个值得夸奖的点。他总会乐于助人吗,他是不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爱不爱笑,他是不是愿意帮助妈妈做一点什么事情,总会有的呀,夸他!
樊登:你让他找到了一点点认同感,一点点价值感,这个生命就会往出长。
王小骞:对,有好多家长他是怕说,我夸了他,他翘尾巴,他飘了。这个就是因为,就倒回去说那个暗理性里面,在这个冰山底下有一个叫深度渴望,深度渴望是全人类每个人的,不管肤色、国别、种族,每个人都有的深度渴望,包括什么呢,被理解、被认可、被赞赏、被接纳、被爱,这深度渴望里一定不存在被批评、被贬低、被否定、被挖苦、被羞辱、被恐吓,绝对没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夸赞孩子,是在满足一个人的深度渴望。
“愛”这个字怎么拆呢?
爱是一定要走心的,爱不走心它是没有办法传递出有健康度的、优质的爱的,所以就是很多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他痛苦挣扎。
我记得在一个挺有名的演讲节目当中,那个选手就跟自己的父母说,你们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这是很好的一句话。就是家长是一颗赤诚之心去爱孩子,但是他输出的爱到了孩子那儿没有接收到,只看到了狰狞的面孔,就两股道上了,所以爱没有送达。那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检视自己的爱是由心出发的吗,特别容易上头吗,很多的家长的爱是很容易上头的,看到这个景象,一下炸了,天天就像爆杖一样。所以你要把爱地走心这件事情一定要做到。
樊登:头脑要冷静,心要热。
王小骞:心要软而热,但同时也要走脑,就像电脑一样是双核运转的。那这个脑子是什么呢,就是理念、思维方式,这是在脑子里的,它是解决问题的路径。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这个也是,他去到美国的一个学校,找了班级,然后假模假式的发放问卷给孩子们,填完了之后他连看都没看就随便勾了几个名字,然后助理就郑重其事地交给了老师和校长,这些孩子天赋好,好苗子,好好培养。八个月之后再回到这个学校,所有被随意勾出来的孩子的成绩以及性格,成绩上升,性格阳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就是说老师接受到了强烈的心理学家的暗示之后,就对孩子投入了很多期待的目光,赞赏等等,于是孩子们被看到了,被鼓励到了。这也被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