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墨
周一傍晚,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您好,我是戴崇洁。”大脑瞬间短路——戴崇洁,百千助理导师,每次百千共读会都是她主持,怎么会给我打电话?
戴老师告诉我,看到我在群里分享的班级共读活动,她和百千导师王乐芬老师、李祖文老师都认为我们的共读活动开展得很好,问我愿不愿意在“思享会”上和大家分享。
已经是第四次带班参加百千共读活动了,每期的“思享会”都看到助理导师在群里征集分享教师。我没有报过名,一是感觉自己的做法不够成熟,二是感觉在网上分享,cctalk平台自己不会操作。
这期的共读,我们共读活动的分享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戴老师直接打电话, 邀请我做分享,当然不能拒绝了。
戴老师又把往期老师分享的资料发给我,让我大致了解了怎么分享。
清明小假三天,我有时间就琢磨自己的讲稿和课件。随想随记,我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了自己这次共读的历程,字数八千多。这绝对不行,分享时间只有15分钟,三四千字,还可以。
我重新一遍一遍修改文稿,一点一点缩减文章 ,最终保留了4000来字,课件也制作完成,我松了一口气。初稿敲定,再改就是练习试讲、卡时间了。
从懵懵懂懂接受任务,到思路成熟完成初稿,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接受分享任务,使我必须重新梳理整个共读的历程,不仅梳理自己做了什么,还梳理了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没有这次分享,我就不一定会这么详细地整理自己的思路。
每一次挑战,都会促进自我提升。 就拿这次共读来说,最初拿到书的时候,我就决定——这次的共同活动,少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多在文字里走几个来回,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提升。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设计了系列活动,每一次话题的交流,都是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学生的思维悄然发展。在反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的解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迎接挑战,突破自己,成长就会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