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 1.一年级解析
2.二年级解析
3.赢在起跑线?
分享嘉宾:孙颖
大家好,我是孙颖,来自一然家,目前致力于妈妈群体的服务、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灵的成长支持。
在这些年的教育和咨询过程中,对于学生和学习有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很高兴可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教育不等于考试,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也期待与各位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
《不同年级学生的整体分析、家庭教育和学习辅导》作为一个大的主题,会包含从一年级到高三完整学龄段,分享顺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二年级。
开始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一位妈妈带着女儿精心打扮之后参加宴会,进去之后女儿反复要求离开,妈妈劝她,你看这里这么多好吃的,这么多漂亮的人,你不喜欢么?女儿依旧要走,开始哭闹。妈妈强忍着怒火蹲下来哄她。当她蹲下来的时候,她才发现,从女儿的角度根本看不到长桌上的美食,看不到衣着漂亮的人群,能看到的只有高跟鞋,大腿和屁股。
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张图温馨么?
我们家长觉得好温馨的一家三口,那孩子呢?大家看一下孩子的姿势,他是不是舒服的?我们自己可以试一下,两个胳膊同时抬起,胳膊肘到达耳朵附近,这个姿势怎么样?保持五分钟呢?十分钟呢?所以我们就能知道了,孩子因为擎着胳膊不舒服所以并不喜欢被人领着。家长如果为了安全硬拽着他,手上就会用更多力气。假设一下子用劲儿不合适,会发生什么呢?于是胳膊脱臼成了5岁以内儿童常见的肘部急症,发病率的高峰在2~3岁。
那为什么不舒服还会允许我们领着呢?如果作为家长,可以时常蹲下来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或许原本那里并没有问题,只有孩子对父母的爱、信任和忠诚。
做了几张图,简单明了。一看就明白的我就不说了。
2 一年级的孩子很敏感,为了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他们本能的会提高自己的接纳和理解弧度,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是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不爱说。
3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兴趣。其实,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成长,很多都是超越头脑的,会更贴近心灵,贴近真实。
所以,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绪。没必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4 我们来说说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
可能有这样几个:
(1)被小朋友欺负。
(2)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于是不敢上学。
(3)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照顾得太好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时间长了也容易出现自卑的情况。所以多让孩子自己做事情,身体是越用越灵活的。
(4)为上厕所而为难。如果没有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及时的沟通,这个原因很难被知晓。如果不知道真实原因,家长就无法恰当的理解和帮助到孩子。所以,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啊。
家庭教育建议
1最常听到的老师建议,就是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盯着他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然后家长签字。某某妈妈,你家孩子很聪明就是太粗心了,你要多监督他认真做作业,不能马虎粗心。
上面这些,是老师常说的,不是我想说的。
有的家长会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是要好好讲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以后有机会可以详细讲一下。推荐大家一本书,《养成好习惯,学习好方法》是关鸿羽教授写的。他的书可以看一下,把学习习惯写的很细,很实用。
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两点。老师和学校会约束到的部分,不妨让孩子自己寻找磨合出适合他自己的学习习惯,如果他没符合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会有来自学校老师同伴群体的自然法则等待着他。
老师和学校约束不到的部分,如果有益于孩子品格的培养,我们可以变成家庭成员守则,全家人不分大小,共同维护和遵守。
而我最想说的是独立!!借着孩子要面对全新环境和规则的契机,帮助他看到哪些事情是属于他自己的事情。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能及时放手,孩子们就能借由适应新环境的机会很快适应和接受这一点。反之,如果家长做的太多,像老师嘱咐的那样,盯着。等孩子建立了为大人学习的认知和动力机制之后,不仅会有很多衍生的问题出来,再想重新让他接受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也会变得非常难。
对家长来说,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对界限的明晰也有助于我们成年人更好的去发现关系和维系关系,发现自己与支持自己,看到他人与支持他人。
2 做为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熟悉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要鼓励孩子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初步建立人际关系。
辅导建议
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丰富的现实的生活例子结合,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
好奇心是他们这个阶段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好奇心是生命力的表现,后面还会有嘉宾分享到一个主题叫,尝试。保持好奇心,勇敢做尝试,生命是不是会变得更精彩呢?我们也期待一下后面的主题分享。
1 逐渐稳定: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他们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
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
2出现对同伴群体和团队开始看重,竞争意识被激发,对班级和学校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
3.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学生,还是处于游戏心态,所以主动性不稳定,注意力不稳定。
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有两种情况:一,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玩起来没完没了。二年级学生并没有成熟的心理机制去有意识地抗拒学习 ,也没有完善的心理机制能让他们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在这个摇摆中,就需要我们家长应对孩子适当的引导。
幼小衔接相当于学前班,真正的适应阶段是一二年级。
小学一、二年级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学习性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大方面。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和数学两个方面,
社会性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四个方面。
1 道德
这个阶段是孩子们道德形成的重要年龄段
家长可以利用生活现实、影视作品中具体、生动、形象的东西帮助孩子理解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等基本道德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包括坚持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庭劳动;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爱护公物、遵守规则等等)。
2智力
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和自身的榜样;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提供好书、鼓励阅读,教给基本的学习方法,提供展示学习效果的机会等等;
抓住生活中的有利时机开发孩子的智力(可采用具体、生动、形象或游戏的方式,培养子女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3营养健康
逐步养成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每天早晚洗脸,晚上洗脚、洗下身;经常洗澡,换衣服;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正确的坐、立、握笔、看书和写字姿势;控制看书、用电脑、看电视的时间,不用脏手去揉眼睛等等);
建立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包括:提供多样食物,平衡膳食;精心安排早餐;保证睡眠时间;鼓励子女多喝白开水;保证每天有适量的户外活动及锻炼时间等等)。
4心理健康
认识情绪非常重要,喜怒哀乐都是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快乐和喜悦,愤怒和悲伤也是每个人会有的情绪,出现的时候,看到它,让它流淌出来。
法纪
可以向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包括交通、游玩、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防护、躲避意外伤害以及基本的应急措施的教育)。
辅导建议
很多机构在做全脑开发,右脑开发,会鼓励手脑并用。我个人并不推荐全脑开发,想知道原因,可以私聊我。但我鼓励孩子们眼手并用,鼓励眼手嘴并用,鼓励眼手嘴耳并用,眼手嘴耳四肢并用。
我们的五官作为信息的主要接收器,代表着不同的信息回路,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应试教育下,授课的模式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具体到每个孩子的信息接收回路却是不同的,有的人一次只能处理单一信息回路,有的人却可以多条通道同时打开。
比方说,有的孩子需要环境很安静才能有效的看书、学习和背诵,有的人喜欢听着歌写文字。我就见过听着摇滚,戴着耳机还那么大声,嘴里还跟着哼,心想这能学习么,你问他,他说,心很静思路很流畅,灵感一波接着一波,实在是很美妙。同样,有人擅长视觉记忆,有人擅长在四肢动态进行中的学习和灵光乍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自己是怎样学习的,高中、大学是不是明显出现了不同学习方式的同学。那么你了解你的孩子么?他天生就擅长的信息接受回路是哪几条呢?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更早更多的去发现和寻找。
在老师间流传的一句话:一二年级看家长,所以老师会把很多自己的工作推给家长来做,家长盯得紧,孩子的成绩就好,因为小学三年级之前没有什么难的知识点,每个孩子都能掌握。
所以,辛苦的家长们,一定要守住阵地,不要被推卸责任的老师突破防线,一定要记住,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利用知识简单的这两年着重配合孩子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习惯和方法。让他自己去试错,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引导一下就可以。辛苦这两年,三年级之后,将是收获的季节。
越早建立学习优势越好么?
很多家长都急迫的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超负荷的学习。
这样究竟好不好呢?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在学前就被迫认字的孩子,在刚上小学时的表现确实优于其他人。
优势保持到小学三年级左右,在学校的表现就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了,但是他们在学习态度上,却明显不同。他们比较被动,主动学习能力差,在同龄人中更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对很多事情会不如其他小伙伴感兴趣,再往后,学习状态有可能更不如意。
所以建议学龄前一切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家长朋友们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和互动来激发孩子的兴趣,但不建议过早的强迫孩子超负荷学习,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最后多说一点,幼儿园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和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在幼儿园里混得风声水起的小家伙们,去了小学不代表绝对就能游刃有余。初入社会是什么感觉,大家还记得么?是不是很难,身心疲惫,努力适应。小学对于孩子们的意义就和毕业生初入社会差不多。
现如今,学校越来越社会化,远不再是我们自己上小学时期那样的净土了。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熟?除了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多的因为社会化不断往低龄蔓延。看看现在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就连幼儿园,都社会风气十足。
回到正题,现实就是这样的现实。我们做为家长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我们可以尽量帮孩子挡掉一些来自社会超额道德约束,来自大环境的紧张感,来自原本只属于老师和学校的压力又转移到学生身上的部分,来自同伴群体的攀比,来自圈子里其他家长的比赛和攀比竞争节奏,来自培训机构和商业媒体的焦虑价值观植入,等等。我们可以听到来自家长们的声音,说自己太累了,我太难了。自己的家庭,工作,孩子的照顾,学校的要求,培训机构的要求,等等还有很多。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我们的孩子也在经历同样的事情,在我们为他们选择喝什么奶粉,在他们开始被要求上早教机构的时候就早已经开始了。在对这个世界还不甚了解的时候,孩子们就一脸茫然不解的被焦虑的家长拉着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真正的当事人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作为大人至少焦虑了还能自如表达还能做思考和选择,幼小的孩子们呢,对这个世界尚且不明白,他们的感受如何表达出来?他们表达出来的我们又能否理解和尊重。
为人父母,首要的责任,就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在他们无法独立思考、无法独立生活的时候,为他们挡风遮雨,如果阴天,我们就是孩子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