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静月荷
这周开始读的《另外一种选择》,是在向传统思维的一种挑战,是对多年来禁锢人们思维认知的一次松绑。以前活的太苦、太累,很多因素都是来自我们自身的原因。
一、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哥曼经过数十年研究,发现人们在如何应对挫折的过程中,有三个认知因素阻碍复原力的产生:
(1)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方方面面;
(3)持久性(permanence):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永远存在。
这三个认知陷阱,是阻碍人们复原力的认知误区:通常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人们首先是自责,从自身找原因,进行自我批评。这种自责,就像一个十字架,会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它会把人的一点过失,无限放大,使你终日里受到良心谴责,永远无法摆脱阴影的困扰,走不出心里的雾霾。
其次,在遇到了无法回避了消极事件,会有意夸大它的负面效应,认为将会影响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伴随着你的一生。其实,是你自己把消极影响夸大了,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大。
再则,认为这种负面影响会永远持续下去,会让你永远生活在痛苦的深渊里。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许多坎坷,每一次磨难,都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提升。一个人从痛苦的泥潭里,越早解脱出来,就会越早获得新生!
正是因为有了这诸多的固有思维模式,才使得人们在遇到苦难性灾害时,很长时间都不能从这种悲痛中走出来。然而,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能早一天,从痛苦的泥潭里救赎出来,那么,他就会早一天获得新生。
二、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失望、遗憾会时时伴随着你,人生就是在不完美中度过的。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日子过得怎么样是自己的选择……
那一年,年轻的雯雯爱上了她的大学老师,老师也喜欢雯雯。只是,这场爱情注定不会有结果。一个已经在婚姻里了,一个才初涉爱河。
甜蜜美好的爱情就这样悄悄的生长着,雯雯爱的投入、热烈,在她的眼里,就只剩下她的老师了。如果让她用十年的生命来交换,雯雯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爱情。
美好的爱情,是要在合适的时候,遇见合适的人。而雯雯是在合适的时候,遇见了不合适的人,注定会以痛苦告终。就这样,雯雯投入的越多、越深,抽身就会越痛苦。老师的退却,让雯雯更加欲罢不能。眼看毕业在即,分手不可避免。
那一夜,雯雯和老师分手后,一个人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任由泪水在脸上流淌。她的心被掏空了,被撕裂了…她甚至想到了死。
“不可以!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老师的话在耳边响起。
雯雯掩面而泣,她知道,自己再怎么哭泣,也无法挽回老师的爱;自己就是今晚上死去,也换不回心上人的守护。
雯雯更知道,得不到祝福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看着老师对自己婚姻的守护,对家庭的责任,更加坚信了好男人还是有的。自己也一定会遇到这样一个人,值得用生命去爱的那个人,会在某一个时刻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那一夜,雯雯突然成熟了。她爱过,享受过爱一个人的美好和甜蜜,也经历了爱的离别和痛苦。爱情,真的不是人生的全部。她还有父母、朋友,还有视她如亲人的老师。
雯雯知道,她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她需要好好活着。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她要尽快找到一个工作,让自己忙起来,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雯雯走进一家24小时营业店,要了一杯饮料。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
老师远远的看着,痛楚的心,稍稍平复一些。
三、
痛苦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没有经历过痛彻心扉、痛哭不眠的夜晚,是不会很快成熟的。只有经历了,痛过、哭过、爱过,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才会懂得活着的意义。
有些时候,事情发生了,并不能用简单的“对和错”来定义。如果事情的结果,无法挽回,就不要和自己较劲,和自己过不去。退一步海阔天空,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离开了谁,地球照样转;离开了谁,你也一样会活的好好的。
每个人,远比想象的坚强。当我们觉得遇到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请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不要想“假如”,不要说“如果”,世界上没有“后悔”可以挽回。
既然发生了,就坦然面对。用积极的心态,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不回避,不怨天不怨地。只有你,才能把自己从泥潭里解救出来。别人只能陪伴、安抚,只有待你自己觉醒了,想要走出困境时,外界才能助你一臂之力,带你进去另一番天地。
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在不断的经历中慢慢提升的。一个爱自己的人,是不会让自己在痛苦中长久地挣扎,而是会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心灵早日从痛苦的阴霾中解脱出来,让阳光照进心田,早日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常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