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希望自己能跻身大城市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神生活可以丰富点,一线城市都拥有很多影视剧院,音乐厅,这些地方的演出都极大的丰富了当地百姓的视听享受,滋养了灵魂,开拓了眼界。我生长在一个新一线城市,随着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好,外来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了很多影剧院,音乐厅。但是因为还是囊中羞涩,消费水平的限制,这里的优秀剧目本来就少,我们有时候也不知道讯息发布渠道,就没看过几场话剧,说来很汗颜,自己还是搞艺术的科班生,看来追求话剧自由也该是自己今后的奋斗方向之一,平时多看看美术展,徜徉一下博物馆也是很好的艺术修为。
我目前只记得看过三四次话剧,讲的什么都断断续续的断片了,好在现在的电视栏目很丰富,央视的经典栏目《典籍里的中国》算是很好的话剧呈现。他一般穿越古今带大家看中国的典籍,通过典籍讲述历史,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弘扬民族经典,铸就民族自信。里面的一个主人公,一般都从幼年扮演讲述起,到中年,晚年各个时段的经历与著书立传的过程都充分的演绎给观众,中间还会穿插撒贝宁这样的穿越者,带着现代人的视角去与古圣先贤对话,提问。这个话剧因为是央视的手笔,不论服装、扮相、舞台、灯光、音乐......都给人耳目一新,耐人寻味的视觉听觉盛宴。
去年我还在成都市歌舞剧院看过一个歌舞剧《青城山下》,这个是以青蛇白蛇修仙下凡等故事为背景,展开的歌舞剧,还混杂了很多川味元素在里面,让人看的畅快淋漓。曾今随金沙享誉中国的考古发现呈现出来的话剧《金沙》,也是男女主人公的穿越之爱,具体剧情不太记得了,但是《金沙》这部歌舞剧的主题曲《太阳神鸟》弦犹在耳。红色革命题材的歌舞剧《努力餐》讲述了成都保路运动前后,无数成都地下党工作者与敌人展开的智斗与爱国情怀。
话剧的创作是有自己特点的,要有剧本的格式引导,行为的“可视化”,参照“生活原型”,台词的高度凝练,集体讨论VS主观创作。从开端,到中段,结尾,都按照:触发、冲突、解决,还原一个个英雄的角色。很期待看王潇参与创作的话剧《要趁早》,同时感谢潇洒姐唤醒了我对艺术生活的追问,人活的饱满鲜活不干瘪的重要法宝就是要灵魂得到滋养,而好的话剧就是一味养料,当然追求话剧自由,必须要先实现经济自由,这个也是为什么要“趁早”的原因,趁早搞明白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能怎么挣到正财的基础上,扩充奖金收入,带点偏财致富,让自己的财库打开,资金源源不断丰富起来,有了财富的自由,当然才能有话剧的自由,其他艺术的自由,从而追求灵魂的自由。今后要多关注各个展厅、艺术厅的公众号,约上趣味相投的朋友去看展看演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