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起,老师就不停地推荐Pursuit of happyness,这部电影除了励志和感动之外,真的对我的英语学习有点什么影响吗?目前感受很少,就算去掉了字幕之后,依然感受很少。或许是看得多了,无感?至少现在看英文电影电视剧,没那么依赖字幕。可对Pursuit of happyness?不清楚,很多的场景,太过熟悉,没有了欣赏台词的想法,只有刷题刷题刷题的困扰。。。重温一遍之后,除了一些小的知识点,还是会有点感动,但是感动之余,我又扪心自问了吗?
到底,在感动些什么?到底,在喜欢些什么?
在北京呆的几天里,和同学们有说有笑的某个晚上,特别没有防备地传来一句话“怎么办,被大城市吸引了,不想回庄里”,哈哈一笑而过之外,低头看看时间,晚上8:40,在二线城市的这个时间,应该超市开始关门了吧?可北京呢?水立方附近,人声鼎沸。再后来9:00地铁上满是刚刚下班回家的过客。有人说,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金字塔理论说,只有1%的人在食物链顶端,于是不止2000万吧?这些人的内心里,一定一样爱着现在的拼搏,现在的坚持。
而也有人说,北京压力太大了,当我不敢认同这个理论的时候,内心想的确实到上海去学习,去立足,这时的我非常感激父母给了我敢于这样思考的基础。我喜欢强压下的生活,喜欢条条框框之外还有压榨出来的更多可能,过去的我,模糊的以为自己想距离“家”更近一点,事实上,那是胆小和恐惧作祟之后的结果。现在的我,不愿蜗居一隅。
很多时候,生活眷恋有准备的人,于是如同Chris Gardner优秀的数学能力帮他在投行立足。更多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准备该做,什么样的不该做,就像我。在北京见到一位好友,聊着聊着好像话题渐渐地变少了,后来线上再聊起来,突然会转到工作的话题上面,一定是因为考虑过要不要到帝都去,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所以“考虑自己喜欢做什么啊”,被我用“没有特别喜欢的”顶了回去;而“那就考虑自己不喜欢什么啊”让我茅塞顿开,如我一般的人或许会很多,根本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某个行业,于是愣头愣脑的进去,灰头土脸的出来,然后抱怨自己选择的行业好难。
但是,是不是敢再问自己一次,真的喜欢这个工作吗?找不到“like”的时候,那么“dislike”应该可以解决问题吧?拿我自己而言,我羡慕绞尽脑汁用文笔征服全世界的网络写手们,但我真的喜欢进入到一个公司里面,每天面对不同的选题,在脑细胞叫嚣着抛弃我的时候,看着面前还没完成的提案加班吗?不。太多的过去造成了现在的我,我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那就不去走这条路好了。Chris看到别人开的Ferrari就想知道如何也变得对方一样。奋斗的路上,进过监狱,带着儿子变成流浪汉,几个月居无定所,如果不是因为实在不喜欢当初的生活,他怎会选择这样的努力?
“希望你偶尔遇见失败、背叛、忽视,这样你才能知道体育精神、忠诚和倾听的重要性”,真心希望,你不喜欢的生活,不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一切,能让你觉醒,并不断修正脚下的路。
然后,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