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年了,去年年初美国散户大战华尔街的大戏仿佛还在昨天,这场大战在投资市场掀起腥风血雨,实实在在上演了一场投资者情绪影响金融市场的大戏。大洋彼岸的一些中国股民也跃跃欲试,其中也有不少人下场参与。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真正获得收益的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基金投资的真相》这本书里说,情绪失控的人群才是造成收益率过度波动的原因。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无论以股票、基金、黄金还是其他形式的载体来获取收益,都需要注意不能让情绪操控自己。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来洞察投资过程中的非理性决策。
这本书的作者C·托马斯·霍华德是丹佛大学丹尼尔四商学院金融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曾经教授了30多年的投资管理和国际金融领域课程,被誉为美国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驱。联合作者杰森·A·沃斯是主动投资管理咨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致力于帮助中小型主动管理基金公司为客户提供阿尔法收益,也就是超过某个业绩比较标准比如大盘的投资回报。
基金投资被很多人作为一项长期省时省力的投资方法,似乎只要是买了基金就能既保住本金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如果抱着这种想法,那可能就错了,只有理性投资才可能带来稳定收益。
理性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和基金经理
《基金投资的真相》作者都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拥趸和践行者。主动型基金是指通过基金经理主动组合管理的基金,他们把资金按照一定比例配置以后用来投资股票债券产品。也就是说,基金收益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基金经理的能力和水平。
常见的混合型基金、一般的股票型基金和一般的债券型基金都是属于主动管理型基金,只不过用于投资股票的比例不同而已。因为有专人操盘和量化计算,所以主动管理型基金管理成本更高,我们也需要缴纳更多的管理费用。
虽然主动管理型基金的目的是为了要超过市场的平均收益,也就是要追求阿尔法收益,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每一只基金都能让我们躺赚。如果我们能知道如何选择更优秀的基金经理,将为我们获得更多收益提供可能。
书中作者建议,如果我们想要最大可能地选到出色的基金,那么就把注意力放到基金经理的行为上,也就是说要看他是不是能够始终如一地严格执行投资策略,并且按照投资策略建立了较高集中度的股票池。
理财规划+长期投资消除情绪影响
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买卖双方的情绪体现,所以,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目光放在理财规划以及用长期投资来获取长期收益这个目标上,那么就能不被市场波动而左右了情绪。
合理的理财规划意味着,我们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来进行投资。比如,自己更看重长期稳定有保本的收益,就不能因为听信一句话而改变投资决策,去买一只激进的股票型基金。
理财规划也能帮我们理解到短期波动其实是很多人在表达自己的焦虑、偏见而产生的市场现象,并不是行家们在对投资机会进行复杂研判以后产生的市场反馈。记住“55、65、75法则”能让我们可以站在此时此刻为更长远的收益做打算。
“55、65、75法则”是从大量研究和长期市场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股票市场会在55%的天数、65%的月份和75%的年份中产生正收益。
减少行为偏误
在书中有一个中心主题就是人人都有行为偏误。比如,一个人不可能从所有渠道收集到全面的信息,在解读来自第三方的信息的时候可能只看到了信息的一部分,这就让我们在做出投资行为的时候不能保持客观性,从而导致行为偏差。
观点日记是一个有效地克服行为偏误的方法,我们可以学习优秀的投资人使用投资日记的方法,把重要的想法和决策记录到观点日记里。比如写下投资决策对象、内容、时间、原因和方式,特别是在做出决策时候的情绪状态。
因为观点日记记录了我们的真实想法,我们能通过它客观地评估自己思考的质量。定期和不定期的重温一下这些观点,可以帮助自己检查并且分析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及时更正在投资研究过程中的错误或者误判。
思考自己的投资原则,也能帮助克服行为偏误。像投资对象的优势、劣势,投资期限和期望回报,触发卖出的机制这些因素都应该作为我们投资原则中的重要部分,一旦出现了违背投资原则的情况,就要按照原则卖出去,而不是爱上你选的股票,为继续持有它找一些看似有理的说法。
现在,关于“基金”的话题一直是人们聊天的高频词之一,在百度搜索 “基金”,我们会发现有 1 亿个结果。要想把控好基金投资这项行为,我们应该懂得一些投资逻辑,才能更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基金投资的真相》能帮我们了解真实的市场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