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份,我曾讲过《刷子李》一课,我的设计紧扣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展开:“刷子李”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作家是怎样表现其技艺高超的?在第二个问题上,着重关注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对表现人物所起的推动作用。课堂上,我用了一半多的时间来处理第一个问题,由于对第二个问题关注不够,且不得法,课上下来,学生似乎没有真正领会到作者布局谋篇的妙处。
周末又逢雨天,我捧起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来读,欣喜地发现了《刷子李》的教学解读,便格外认真地读起来。
先来看闫老师的解读思路,“作为一篇以表现人物为主的散文,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自然是决定这篇文章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就循着这个思路,看看作者是怎么刻画刷子李这个人物的。”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跟着闫老师的笔触,循着她的目光,重新在《刷子李》里走了个来回。“潜心涵咏,切己体察”使我感悟到了这篇文本最大的两点价值:一、高明的写作艺术始终在调动读者情感参与的积极性。二、以人物衬托人物的创作手法。
基于以上解读,闫老师确立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作者如何表现人物形象。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读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在细节的表现手法上,关注那些特别传神的语言。在此基础上,闫老师给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
第一板块 刷子李“奇”在何处
根据文章开头的描写,引导学生了解刷子李“奇”在何处,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可引导学生讨论:对这样“奇”的规矩,你觉得可信吗?作者把刷子李的“奇”放在文章的开头来写,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第二板块 刷子李真是个“奇人” 吗
这个板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结合文章中的具体描写领略刷子李干活时的“奇人”风采——派头十足,潇洒利落。
可引导学生结合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想象刷子李干活时的场面,你有什么感想?
如果你就是曹小三,亲眼看到了这一切,你会在心里怎样夸赞自己的师傅?
你认为曹小三为什么最关心的还是师傅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你关心吗?
以上问题的提出,力求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描绘的画面中,关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理解作者描写人物时高超的写作技巧,那就是通过细节的具体描写传神地还原画面,通过不断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第二部分,结合刷子李裤子上出现“白点”时的具体描述来再次感受“奇人”风采。
可引导学生结合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曹小三发现师傅裤子上的“白点”时,他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想的?
当刷子李揭开了裤子上“白点”的真相时,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可以对刷子李说几句话,你会对他说什么?
刷子李笑着告诉曹小三“好好学本事”,你认为他还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什么?
以上问题的讨论,意在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领略作者调动读者情感参与的写作技巧。
第三板块 刷子李的“奇”是怎样表现的
这一板块意在集中帮助学生领略作者的写作手法。
可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文章第四、五、六自然段充分表现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并没有白点落到衣服上,但文章最后又写刷子李裤子上的白点其实是烟灰烧的洞,你觉得这个情节的补充有必要吗?为什么?
文章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引人入胜?
通过讨论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写作结构上体会作者的写作艺术:将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让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通过讨论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语言表达方式和作者善于调动读者情感参与方面,领略作者的写作艺术,对作者语言的幽默诙谐、简短传神有所感受,同时分析作者是如何不断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人物互衬等方法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的。
对比我这节课的教学,我想,闫老师的设计至少给我以下两点启示:
一、语文课该“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无序。在这节课上,我用了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实际上是在课文内容上转圈圈,是在教课文,而对本该着力的课程内容——“作者是怎样表现其技艺高超的”,即体会《刷子李》文本的“妙秘”关注不够。
透过闫老师的设计,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什么叫教语文,什么叫教课文。教语文,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以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妙秘,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二、依据语文学习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设计教学流程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在阅读文章时,要想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的意图,必须首先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你看,闫老师的设计实际是在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开头起就“见识经典一番”,继而引领学生随着作者的描述,跟着曹小三来到刷子李的工作现场,和曹小三同喜同疑同愕,在“潜心涵咏,切记体察”中,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的心随着作者的文笔起伏跌宕,从发现“白点”时的扼腕叹息到了解真相时的拍案叫绝,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不断调动读者情感参与的过程,就是一种最高明的写作艺术。
再教《刷子李》,我想,我会多一点儿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