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姐姐有两个女儿。老大诚实,内敛,不爱说话。老二机灵,嘴甜,有些小心眼。有一天早上,妈妈给两个孩子拿出已刷洗好的球鞋,并系好了鞋带。
老大接过鞋穿上准备出门。什么也没有说。老二接过鞋,却说:妈妈,这鞋带系的真漂亮,如果能系松点就更好了。谢谢妈妈。
孩子妈妈告诉朋友说,老大遇到这种情况,即使觉得紧,最多会告诉妈妈说:妈妈,鞋带太紧了!可是老二不会,她情商很高,脑子灵活,往往会先夸夸妈妈,然后再提出建议。这也是她为什么会更惹人喜欢和关注的原因。
最近在参加职前培训。教室里,学生很多。老师给我们分成了六个小团队,每天给大家奖励学习币攒积分,最后币积得多就能赢得第一名。每个团队都有那么几个积极活跃分子,他们抢着回答问题,抢着上台分享经验,抢着担任形象大使。
第一个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惊了。她说,你们这一期的学员个个都是精英,个个都像我的班托。以至于后来每个讲师来上课之前都会问一句:听说你们班特别活跃,不让回答问题还会急眼?
但,我是个另类。每次回答问题,我都假装在记笔记。其实有的问题我也能回答上,很简单,可是我不敢举手。
我从来不擅言词。语言组织能力也差。好好一句话,想在心里,你让我写出来还行,但是一张嘴就乱了。不是逻辑混乱,就是还没开口,已经忘了要说什么。经常是说了前半句,后半句就秒忘。
我特别羡慕那些积极发言的同学。她们面对众人,娓娓道来时,嗓音柔美,语言恰当,形态忧雅,不慌不忙。惹得大家忍不住致以掌声,以示赞赏。
让人总忍不住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记得读初一的时候。语文老师读完一篇新课文,鼓励大家主动举手提问。学习好的同学们轮番举手,十分踊跃。老师也时不时用鼓励的眼神扫向我。
初一语文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我特别想要得到他的关注。当然了,他也一直对我挺好的,直到有一天,我在他的课堂上偷看《陆小凤》。被他逮了个正着。他批评了我。不过依然对我挺好。因为他也喜欢看那本书,还问我有没有下册。
一直混水摸鱼的我,其实内心也很希望能和那些同学一样,能在老师和全班同学惊羡的目光中站起来,侃侃而谈,顺畅地发表完自己的看法或问题,然后在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中,在同学们的掌声中骄傲的落坐。
我拼命思考,在课文中寻找问题,可是完全没有头绪。直到好不容易发现一个问题,举起手,正好也被老师看见。老师说,依水同学,请站起来。我一下子又慌了。
好不容易,吞吞吐吐,忐忐忑忑,总之一片混乱,当我十分艰难地把要问的问题表达完,脑子里浮现的是一团一团的白云,紧张得不得了。
老师说:好的,请坐。这个问题刚刚有同学提过了。不过也是需要鼓励的……
我坐下了。此处没有掌声。接下来老师的话我基本没怎么听进去,因为我的脑子一直那么混沌着。
那一堂课,那个小小的我,头一次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我,在自己挖的坑里,一直出不来。直到现在,我依然做不到主动积极。依然还是那个默默无闻,有记不完的笔记的那个我,依然还在那个坑里,没有走出来。
最近,那个最会说话的主持人汪涵又上热搜了。事情源于何炅与王嘉尔,在《拜托了冰箱》当中的一个对话。节目中,何炅和王嘉尔聊到汪涵。王嘉尔说他不认识汪涵,只认识何炅。机智如何老师,他说:那你一定不够红,红的人都上过汪涵的节目。算是化解了节目当时的尴尬。
好巧不巧,在后面一期《火星情报局》节目里,汪涵被不怀好意地问道,你认识王嘉尔吗?我们涵哥说,很正常啊,原本就应该认识何老师的人比认识我的人要多。
多么妙不可言的隔空回应。涵哥寥寥数语,帮王嘉尔解了围;然后用移情法把话题转移到快乐大本营和何炅身上,最后还不忘为快乐大本营20周年做了宣传。他的回答,滴水不漏,得体大方,不卑不亢,赢得了满堂喝彩。
正因为我不会说话,所以特别羡慕和佩服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有些话,我们思索良久,苦不能言,可他们张嘴即来。
有些道理,我们冥思苦想一辈子都不能懂,可有些人,却可以用一句话或几个字精准概括,还能引起大家强烈共鸣。数字之言,却能直通人心,让人不得不服。
可像我这样的人,常常会认为生活中芝麻小事,不值得一说。经常以为生活中有些话,不用说,彼此都能心有灵犀,心知肚明。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佩服那些,特别会说话的人,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那些会说话的人,就是拥有比我们更多的机会,他们更容易吸引他人的注意,更容易说服他人,也更容易获得机会。
三百六十行,行行需口才。
混在这个人满为患的江湖,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一付好口才。一个人是否有好口才,是否会说话,成就与境遇就会大不一样。你看,那些表现得羞怯拘谨、笨嘴笨舌、沉默老实的人,就总会让自己处于交际困难的尴尬里。比如我。
有些人知识渊博,可就是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而不受人们欢迎。有些人在工作上表现得也很出色,可一讲话就语无伦次,拘谨慌张,从而失去了很多晋升的机会。反之,那些嘴上功夫了得的人,也许没有真才实学,也总能混得如鱼得水。
法国大作家雨果认为:“语言就是力量。
你看历史上,用“三寸不烂之舌”施展合纵、连横之术的苏秦、张仪;以敏捷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出使楚国而闻名的齐国重臣晏子;舌战群儒的诸葛亮、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他们摇摇扇子,动动嘴皮子,在谈笑间逢凶化吉,挪转乾坤。
不过无论是历史上的名人,还是身边的学者演说家,真正能做到三寸不烂之舌,也是需要不断输入和积累知识和学问,也是需要勤学苦练的。
凡事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未来,那个上课从不主动发言的我,需要更加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