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这么久的“人工智能”,它到底为何物?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这样学术性的解释,恐怕也很难理解人工智能到底为何物吧?
换个角度,我想从哲学层面来说一说“人工智能是谁”、“人工智能从哪里来”以及“人工智能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
首先,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哲学一向不是要追究“什么”是“什么”,更多是追求为什么“是”和“如何是”的问题。那人工智能为什么被称为人类智慧的“容器”呢?大家所达成共识的是,人工智能被研究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在1954年,美国人戴沃尔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在当时,生产力还没有那么高度发展的时代,它的发明制造,可能对于“复杂工作”的意义不是那么大。在1981年的时候,日本经济产业省拨款8.5亿用以研究人工智能计算机项目,随后,英美等国纷纷响应,开始向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资金。这时候,人工智能的意义便逐渐凸显出来了。从实用主义的角度上来说,人类已经逐渐布局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从哲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来说,人类已经逐步认识到,人工智能被生产出来是服务于人类智能的。
那么,再来说,人工智能“如何是”人类智慧“容器”的体现?1984年,美国人莱纳特带头启动了Cyc(大百科全书)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使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类似人类推理的方式工作。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应用,我们认为是外界环境、机器和人的认知感知器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在我们人类自己都很难解释清楚自身“智能”到底为何物的有限认知下,对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就更加有难度了。
个人愚见,我想再说一说“人工智能从哪里来”。我觉得人工智能来自于人类的匮乏感,因为匮乏,因为有需求,甚至可以说因为人类的懒惰,人工智能被生产出来,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解放了人类部分的“思考力”。有了高准确率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我们解读数学问题的部分思考力被解放了,人类可以更有精力更高效率地去做别的工作了。
最后思考“人工智能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我想借用康德认为哲学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来说一说。即“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可以期待什么?“这分别对应着认知、道德和信仰。目前来说,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没有意识的,它对事物的认知,也是工程师输入代码编程的产物,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有意识、道德和信仰呢?这是值得我们人类去深思的问题。
未来的人工智能极有可能是集科学技术、人文艺术、哲学伦理为一体的“有机化合物",是各种有限认知和无限想象相互叠加和相互碰撞的结果。对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还需不断强化,得以新认知。
文/张晓君 材料来源:部分线上采集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或者寻求报道,请及时添加作者微信号z13169794075,很高兴与您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