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我们以《荒岛余生》电影中的“生火”片段为刺激物,和高中、小学的老师们一起玩了儿童哲学活动。
思维预热从孩子们也非常喜欢玩的《关联词》游戏开始。
游戏玩法:
1.围圈而做,先由一人起立给出一个词;
2.任何人如果想到与第一个词有关联的词,请起立;
3.如果只有一人起立,则直接说出关联词及关联的理由;如果不止一人起立,则依次说出关联词,由前一位同伴选择一个关联词,并聆听此关联词的关联理由,未被选择的同伴坐下;
4.直至所有参与者站立后,游戏结束。
延伸玩法:
可在所有人起立说完关联词及理由后,再从后往前有序地回忆关联词,说完的人即刻坐下。(回忆过程中,大家可以合作完成)
游戏价值:
1.培养创新式思维,敢于表达自己不同想法和理由
2.学会尊重和倾听,培养关爱式思维
3.培养专注力和记忆力
4.有利于互相建构认知经验,培养合作式思维
我们记录下了老师们依次给出的关联词:钟—时间—钱—穷—穷游—看世界—自驾—国际驾照—考试—技能—学习—学校—学生—老师—培训—培训师—专业—学习—家—爱—有效—思维图谱
同样的初始词“钟”,来看看孩子们生成的关联词:钟—风筝—数字—加法—等号—减号—算式—学习—英文—单词—老师—笔—黑板擦—橡皮—纸—写字—粉笔
热身游戏之后我们分享了刺激物视频“生火”片段,老师们观后陷入了沉思。在与同伴交流之后,他们在想法泡泡上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他们分成5组,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问题:
人在身处困境时,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是什么?
如果你在荒岛上,另外还有一个人,你希望是男人还是女人,为什么?
一个人如何独处?
什么是信仰?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愿意活下去吗?
投票得数最多的问题是:如果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愿意活下去吗?
这个“如果”句表示假设,主要针对的是未发生的或者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句由假设的原因推出假设的结果,更多体现出一种虚拟性和条件性。我们给了每个老师独立思考的时间,请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记录下来,投在相应的“Yes愿意”或“No不愿意”区域。选择和思考的背后是关于什么是美好、重要的东西的信念,这些信念是我们形成观点及作出决定的基础。从根本上讲,个人或团体作出的论证都有其坚实的价值观做支撑,我们要理解这些价值观,尊重不同的选择。
来看看参与者选择背后的理由:
选择“Yes愿意”的参与者认为:活着就是存在,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求生是本能;活着才有希望;我们只能感受和确定当下发生的事情,没有人能够预计明天,活着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选择“No不愿意”的参与者认为:一个人活着,没有家人的陪伴便没有意义;孤独很恐惧,没有勇气去承受;当活着都不能享受生活了,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如果问题中的“世界”是指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地球,也许还有另外一个维度的世界,可以和家人在一起。
在问题建构过程中,一方参与者谈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希望说服另一方同伴在能够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应该要乐观地去面对困境,迎接无限的可能性。然而另一方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给出了理由。虽然这个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辩,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但是争辩的背后是争辩双方弥足珍贵的价值观。
整个讨论环节让我们意犹未尽,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的、有无限可能性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脑海。于是我们与孩子们分享了老师们的讨论,然后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聊聊“如果世界上只剩你一人,你会怎么办?”。来看看孩子们的想法。
孩子们的这些想法,让我们突然想到了英国作家奥利弗杰夫斯的绘本《瓶子里的心》中的那个小女孩,在爱中孩子们和她一样,拥有珍贵的好奇之心,对世界敞开的、充满接纳的心,当问题来临之时的乐观之心。孩子们一定有办法。
思考还在继续,故事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