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有璨
从几周前的美团和点评,
到2天前的携程&去哪儿,
再到昨天,媒体上开始大量出现的类似内容:
最近的互联网圈,有点不太平。
围绕着近期的各种动荡和变化,有很多值得说的和想聊的。因为没有时间细细整理逻辑,我就以抛观点的方式想到哪说到哪了。
1
过去一段时间里互联网疯狂扩张疯狂渗透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告一段落,如今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商品都已经不再稀缺,相反,而是远远过剩。
由于这种过剩,进入到2015年,很多玩法都在变,尤其是,大量互联网公司开始发现:整个市场甚至已经进入到了无论怎么补贴怎么烧钱都很难获取用户的阶段。
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从几年前的2、3块钱,一直到现在的几十块钱,这个变化是很可怕的。这还只是获取用户而已,对于培养起用户对单一产品的忠诚度,就更难,成本也更高。
2
一方面是烧钱补贴已经越来越不管用,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本身的不景气。这一轮资本寒冬对行业带来的切实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了,这一轮的行业大洗牌已经开始,O2O只是第一个重灾区。未来半年内,不止是O2O,包括出行、在线教育等领域,死掉的人将会非常多。各种整合并购和变化也一定会层出不穷。
3
对于这一波互联网创业来说,做流量入口式的创业机会已经在慢慢关闭了。但相对的,我倒是能很明显感觉到内容的价值正在回归,且还会持续增强。逻辑也很简单,但渠道过剩的时候,真正优质的内容就成了稀缺资源。跟内容类似的,还有大量的体验升级式的服务,好比Airbnb已经开始内测的“旅程”服务。
4
江湖永远充满无奈。
携程和去哪儿的合并,或许最不甘心的,就是一直以一个斗士形象而存在的CC.庄了。
关于CC,印象最深的,是曾经听过的一个坊间传言——百度内部曾经先后多次考虑过要自己做旅游,CC对此的一贯回应都是:去哪儿和百度之间的合作是以你百度不能自己下场玩游戏为前提的,你要做旅游,我就不玩了。
CC领导下的去哪儿,一直都是一个不甘做老二的狠角色,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使用着一种近乎于自绝后路的打法与对手周旋的他们,是值得钦佩的。
只是,到最后,他们也选择了妥协。
就像,你也会发现,虽然有N多人把“产品经理改变世界”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励志,但在很多层面和状态下,其实产品和运营都是决定不了什么的。
5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对于这个行业的N多从业者们而言,未来必须要做好更充分的迎接变化的准备。连去哪儿、百度、美团等这样体量的公司都充满着种种不确定和动荡起伏,就更不用说中小团队。
那种寄希望于找一个好公司就可以在几年内安稳呆着好好成长的心态对于当前的互联网行业而言已经严重不适用了。
我越来越有一种感觉:对于互联网人而言,那种可以单纯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公司或体系内让自己慢慢线性成长的路径正在逐渐消失。
相反,互联网人在个人成长、提升、发展等各方面,正在变得越来越需要依赖于自己。
6
接着上面的4和5。对于才进入这个行业不久的新人们,我有几个建议:
1)尽可能把自己和公司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合作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你可以带给一家公司什么,这家公司又可以带给你什么。
2)尽可能把找工作看机会时的以“公司NB不NB”为导向转变成以“自己可以收获到哪些不同的工作经验、学习到哪些技能和接触到什么样的人”为导向。
3)要慢慢试着把关注和思考的东西从产品和运营的表象,例如交互、活动、运营手段等等,适当能够过渡到业务本身的核心逻辑。好比某一些行业,其实天然就不是由互联网来驱动的,互联网可以在其中扮演和提供的价值也有限,至少当前是如此。比如教育,比如金融。
4)跟对一个人或找到一件自己热爱的事,很多时候要比进一个看起来NB的公司,要有价值得多。
7
这一波互联网的动荡变化,估计会让很多之前对于互联网充满美好憧憬和想要转型互联网的人手足无措了。
其实,互联网仍然是好玩和有趣的,但它也从来不是万能的。有点儿动荡和变化,把大家的浮躁和幻想消灭一下,让大环境回归理性,我觉得还挺好的。
哪怕市场再动荡,到哪天,那些真的可以踏实做事创造价值的人,总归都是有空间和受欢迎的。
所以,对三节课的同学们,也一样。
管他行业如何变化,管它巨头如何合并,O2O如何倒闭,要是你当前还不够NB,或者还没能够做出来点儿NB的事,那就努力去让自己NB起来和能够做出来点儿NB的事好了。
这一定是没错的。